醉酒花间 作品

第 231 章 荒地无人耕,耕起...


差到什么程度呢?连武举考试的门槛都过不了。

都不指望他能考武举,能让那位小姚够着武举考试的门槛都算他教导有方。

官家挑了挑眉,“收学生?他还不够忙?”

“忙的很忙的很,爹您别再给他找事儿了。”太子殿下连忙解释道,“他要忙经略司的事情,还要被蔡大人抓去帮转运司的忙,狄将军还让他天天跑圈练习骑射,活儿再多的话就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了。”

快走快走,吃饭吃饭,赶紧把刚才说的话忘掉。

虽然他们子安很能干,但是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爹爹放过他可怜的小伙伴吧。

官家慢悠悠的踱着步子,那小子远在西北他又管不到,这么着急干什么。

他只是在考虑陕西各衙门的官员要怎么调动。

此番西夏倾国来攻,陕西四路的官员都要升一升,该提拔的提拔该赏赐的赏赐,空出来的位置也得另外挑人去补上。

武将们升官赏赐可以按以前的老规矩来,他头疼的是文臣的安排。

偏偏这事儿还不能掉以轻心。

蔡挺在陕西推行的将兵法效果很好,西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经此一战可以顺势将人提拔到枢密院全面推行将兵法。

先把禁军厢军给梳理明白,然后才能想法子裁撤多余的军队。

如今大宋的总兵力有一百三十多万,只是即便四面八方同时开战,能有九十万左右的军队便足够,多出来的四十万军队都要想办法裁撤。

四十万人放在哪儿都是个可怕的数字,尽数裁掉谈何容易。

唉,当皇帝真难,还是当太子舒心。

官家看看脚步轻快的儿子,再次发出感叹。

可惜他没有这个福分。

西军大胜,吐蕃董毡部也有功劳,犒劳完西军还要派人去加封董毡以示友好。

先前去和董毡打交道的是秦凤路机宜文字王韶,一事不劳二主,之后的事情就还交给他来办。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宋要开拓河湟肯定要和吐蕃各部族起冲突,不过那是以后,到目前为止还是吐蕃和党项之间

的仇更深。

早在西夏没有建立的时候,吐蕃六谷部联盟的首领潘罗支就曾联合大宋试图攻入灵州,可惜潘罗支运道不行,他前头用计杀了西夏太祖李继迁,后面没多久就被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用离间计暗杀。

六谷部联盟散了之后吐蕃很快又冒出来个宗哥联盟,河湟地区的大军阀李立遵绑来了身负赞普血统的唃厮啰当傀儡首领。

番邦部落不服管教,不管上头是汉人还是党项人还是吐蕃人都一样,一个不高兴就会闹事,只是有一点,他们极其推崇贵族后裔。

唃厮啰是赞普的后代,但是他所在的部落并不强大,所以李立遵看上他的血统后就直接把他绑到身边当傀儡首领,还仗着兵强马壮不把周边势力看在眼里,一度嚣张到了出兵入侵大宋的程度。

也就是大中祥符九年的三都谷之战。

李立遵的运道也没比潘罗支好哪儿去,那一年大宋的西北守将是曹玮曹将军。

此战大宋军队追杀吐蕃军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缴获牛马牲畜上万,直接把李立遵打的元气大伤,傀儡首领唃厮啰也趁此机会将权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如果李立遵没有丧心病狂的攻打大宋,大宋在西北的政策不会从联蕃制夏调整为联夏制蕃。

大宋不联夏制蕃,党项李德明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没有李德明给西夏建国打基础,现在连西夏都不会有。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李德明是个能人,明面上“依辽和宋”
,同时向宋、辽两国称臣,接受两国的封号,结果先趁大宋警惕吐蕃放松对党项的控制西攻吐蕃回鹘,然后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明明大宋当时可以作出反应,可惜那么大的动静愣是让他给糊弄过去了。

之后继位的李元昊是什么人就不用说了,西夏如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部分基业都是他打下来的。

西北就这么大地儿,李元昊想扩大地盘,结束傀儡生涯的唃厮啰也想扩大地盘,偏偏两家都想成为名正言顺的吐蕃帝国继承者,于是就这么理所当然的打了起来。

唃厮啰走的是远交近攻路线,除了和李元昊针锋相对其他不管是大宋还是辽国都可以放低姿态。

对大宋这边是表示愿意归附可以接受册封,对辽国那边是求娶公主联姻,政局稳定下来后就移居到青唐城专心发展。

前不久唃厮啰病死,继位的董毡是他的三儿子,而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经和他反目成仇。

要不是唃厮啰后院失火,没准儿又是一个李元昊。

幸好青唐吐蕃没有成为第二个西夏,不然大宋周边一群难缠的邻居非得头疼死不可。

青唐城的位于湟水谷地,东边是陇右西边是青海湖,从汉代开始就是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根据地,吐蕃人趁安史之乱控制了那块地方,想让他们拱手让出地盘根本不可能。

可大宋要平定西夏也不可能继续让吐蕃占据那片土地。

且看王韶接下来能做到什么程度。

官家揉揉胀痛的额头,决定将头疼的事情留给明天。

京城的百姓不管开战要做哪些准备,他们只知道大宋打了胜仗就够了。

朝堂上的吵架就让他们吵,反正民间也听不着。

——西夏民生凋敝国已不国,大宋灭夏指日可待,冲冲冲!!

城里勾栏瓦舍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西北战事,到处都能看到

指点江山的读书人。

民间主战派居多,说不能打的都会被骂没种,虽然大宋在西北才雄起没几年,但是不妨碍百姓觉得他们能脚踩西夏拳打辽国。

什么?大宋打不过西夏?

呔!定是西夏派来的奸细在扰乱民心!

从捷报传回京城的那一刻起,城里就不断有人被扭送到开封府,一问周围的人,全是过来指认奸细的。

包大人:……

民间鹰派声势太大,气的鸽派官员连门都不想出。

官家放任朝臣吵了几天,然后才慢悠悠出来拍板表明现在还到灭夏的时机,西军在打退来犯的军队继续修建堡寨慢慢往前推进就行。

最新消息,环庆路的将士们不光打退了梁乙埋的大军,还将沿边的西夏堡寨尽数劝降。

边军将士劳苦功高,都重重有赏。

主和派的官员还想再说点什么,奈何朝中和民间的主战派战斗力太高,他们再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官家已经下令不许西军擅自反攻西夏,西军对西夏堡寨下手他们就睁只眼闭只眼当没看见。

哼,他们等民间攻夏的声音没那么大了再提意见。

打仗劳民伤财,安安生生过日子不好吗?

不信派人去西夏问问,梁氏这次吃了大亏肯定想要求和。

幸好主战派不知道他们的同僚中还有那么全心全意为西夏着想的人,否则朝会上随时可能上演全武行。

西夏打了败仗当然想求和,可答不答应大宋说了算。

以前大宋吃亏的时候西夏愿意讲和吗?那些年送过去的银钱绢帛都是假的不成?

幸好朝中还有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好官,真要让那群怂货当家做主大宋算是完了。

讲和?梦里的讲和!

西夏折腾一圈却徒劳无功,不光让大宋反攻入境内还差点让吐蕃打到兴庆府,可谓是损了夫人又折兵。

等梁乙埋打退攻入境内的吐蕃大军,梁太后发现大宋这边没准备大规模反攻的确又起了小心思,朝堂上争争吵吵准备了半个月,又双叒一次派遣使臣求和。

最前头探路的使臣来的巧,陕西四路的军政长官正好都在京兆府。

几个人听到梁太后又来求和都皱起眉头,连商量都不用直接让西夏使臣哪儿来的滚哪儿去。

求和就算了,西夏想割地求和他们也不是不同意,问题是那边愿意把地盘让出来吗?

求了那么多次和也没见他们真想和,反正说的再好也都是反悔,不如直接省了这些没用的流程。

苏景殊看他们这么干脆利落的替皇帝做主还挺紧张,后来发现官家的特派员李宪李公公也是臭着脸让西夏使臣滚的一员就放心了。

不想议和是众望所归,想必官家亲自在场也是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