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花间 作品

第 172 章 山雨欲来


如今京城被老王重用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有锐气适合干这种革新的活儿,首先年轻敢往上冲,其次资历浅有干劲,最后官职低上升的空间大,所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下的干活主力军基本上都是近几届考上来的进士。

他也是新进士,他也年轻,他也资历浅有干劲,他的上升空间也很大,四舍五入他就是老王最喜欢用的那类人。

没毛病。

连个盐场都弄不明白,接下来怎么把老王那思想超前的新政落到实处?

京东路离京城不远,很多政策都会现在这里推行,效果好才会推行全国。

大宋开国之初便定下强干弱枝的策略,将地方的财权军权各种权收归中央,知州知县那些一把手是不管财政的,和钱相关的都分出来单独有州通判或者县主簿来管。

朝廷讲究不与民争利,朝中对官榷法的争论也没停过,每次争论之后政策都要变一变。

很多朝臣都认为民间通商应该由商贾自己做主,朝廷只负责收税就行,不可厚敛于民,插手太多是与民争利。

但是不是所有的商贾都有正确的三观,没有官府在上面镇着最后大概率会变成饿死一堆人来喂饱一个人。

这种事情就是管的严了不行不管也不行,得时刻调整着来才行。

小小苏大人拿出刚到登州的架势去盐场,州城那边有许遵盯着,天天来回跑太麻烦索性直接住在盐监衙门里。

盐政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弄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然后把能钻空子的地方都堵住,就算不能让所有的官都廉洁奉公也能让他们不敢像以前那么放肆。

大宋的户籍种类多样,登州这边以煮盐为业的人户叫灶户,开国之初一旦被定为盐籍就要终生在盐场服劳役,每天每月每年需要完成的人物都有定量,完不成就要拿家产去填补。

随着政策的变化,灶户不用把一辈子都耗在盐场,逐渐改成定期服劳役,盐场也会雇人来补上人力空缺。

衙门找那些没地可种的百姓给他们分配“盐额”
指标,有盐官来负责检查官盐的质量,干多少活儿就给多少钱,这个钱由衙门出。

由衙门出钱就有漏洞可以钻,一般来说只要不克扣的太厉害监察官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毕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高俸禄,小官小吏也要养家。

登州莱州这边的盐场都是朝廷全权打理,制出来的盐分批运走,也就是“盐纲”。

纲运也是一种劳役,干活的主要是兵卒和民夫,盐纲的纲和《水浒传》里的花石纲是一个意思。

倒霉催的杨志押送花石纲出事押送生辰纲又出事,走投无路只能落

草为寇,可见这押纲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管押送什么,基本上所有的押纲官都要对押送的物资担保,当押纲官的前提是万一押送的物资出事家里有足够的资产来赔。

干活就干活吧还得自掏腰包来填补亏损,看上去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是还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要干就说明这个差事没那么简单。

路上出事是小概率的事情,和押送途中捞好处的机会相比,那点风险不算什么。

就……

前头那些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能钻空子的还是后头的售卖阶段。

登州属于产盐区,产盐区的私盐价格低而且容易买,百姓大多不愿意花钱去买官盐,官府这边考虑到财政收入便强制百姓定时定量认购官盐并纳钱。

官府财政好看了,被强制买官盐的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还有就是春天将官盐贷给百姓,然后让百姓在在缴纳夏税的时候将盐钱一并缴纳,因为春天是养蚕的时节,这种制度又叫蚕盐制。

还是那句话,每个政策出来时初衷都是好的,执行结果是好是坏还得看基层官员的水平。

登州这边申请取消榷盐制度让百姓自行决定官盐的买卖,说是自行决定,其实只在销售阶段让引入盐商这个角色,其他过程还是由官府来管。

毕竟盐和其他东西不一样,这玩意儿就算背上与民争利的名头也必须得掌握在朝廷手里。

取消官榷的目的是缓解百姓的压力,官府这边将盐税摊派到夏税和秋税里一并征收,之后要管的就是盐商而不是制盐的百姓。

盐商去官府衙门拿钱去换盐引,然后到产盐地用盐引来买盐,这法子也不是他们这时候才有的,只能算是在以前的法子上加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