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即便真有急事,这大半夜的,也该让人好好睡一觉吧?”李清歌心中暗自嘀咕,但嘴上并未说出口。李世民看到她的表情,眉头微微一皱,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似乎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紧接着,他眉头紧锁,坐到椅子上,开始沉思起来,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难道真有什么大事?李世民这家伙,打天下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狠角色,能让他变脸色的,肯定不简单。”李清歌心中暗自琢磨,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他那紧锁的眉头上,试图从中窥探出一丝端倪。 

 “他到底为何来找我呢?”李清歌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和不满。 

 “是边疆异族作乱?但那些事情还早着呢,现在不急。”她猜测着,试图从最近发生的种种事件中寻找答案。 

 “还是老百姓要造反?虽然时局紧张,但最近天灾也没那么严重啊,而且我已经提前用粮食稳定了民心,不应该啊。”她继续猜测,心中却越发困惑。 

 “难不成是江湖上的高手们不听朝廷的话,又想闹事?”她的心中如同走马灯一般,各种猜测一个接一个地涌上心头。 

 李世民看似镇定,但额头上还是渗出了细汗,他叹了口气说:“大唐真是多灾多难啊,天灾人祸的,一个接一个来!要不是你提前预警,我还真不敢相信。不过,你每次说的都准,所以这次也肯定不假。” 

 “你说用粮食解决民变,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把粮食分到各州去,不只是为了救灾,还是为了提前预防民变?”李世民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仿佛抓住了一丝线索。 

 “这小子,想得真够远的,我自愧不如啊!”李清歌心中暗叹,李世民的心机之深,确实令人佩服。 

 “陛下这么晚来找我,有什么事要吩咐吗?”李清歌拱了拱手,一脸疑惑地看着他,试图从他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没事,就是来看看你,聊聊天。”李世民笑着回答,一副很轻松的样子,仿佛真的只是来闲聊一般。 

 “我看陛下心里肯定有疑惑,不过现在已经解开了吧。我以钱大善人的名义,到处散粮食,仓库都堆满了。真要是有什么灾祸,咱们也能迅速救济百姓。”李清歌故意这么说,其实心中却在叹气:“李世民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该自己拿主意了,别啥事都问我。我虽然有点本事,但也不能随便说啊。你不懂隐忍的苦,还是少问为妙。” 

 李世民收起笑容,淡淡地说了一句:“最近观天司的人说,天上有异象,说大唐两年内会有灾祸,我心里头挺担心的。”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李清歌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 

 “陛下别担心,天象这玩意儿,谁说得准呢?它也就只能给我们提个醒,具体是吉是凶,谁也说不准。您就别太放在心上了。”李清歌安慰着他,脸上带着笑,心里却在嘀咕:“灾祸?哼,岂止是灾祸,大难临头了你都不知道。我这粮食,可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不是随便什么灾都能捐的。” 

 李世民听了她的话,心情好了不少,微笑着说:“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唐好,就算刚才说话有点冲,那也是因为心系国家,可以原谅。”他的声音温和而诚恳,让李清歌心中涌起一丝暖流。 

 “观天司还提到火星坠落、母鸡变公鸡这些事,不知道预兆着什么灾祸?是旱灾、水灾还是地震?”李世民眼里带着期待,其实也是在试探她。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显然对这件事极为重视。 

 李清歌苦笑了一下,心中暗自腹诽:“李世民啊李世民,你这问题也太难了吧?我又不是神仙,哪懂这些玄乎的东西?推背图之类的书,看了又能怎样?知道得越多,烦恼越多啊!”她摇了摇头,故作无奈地说:“陛下,这事儿我可就不知道了。天象之事,玄妙难测,谁又能说得准呢?” 

 李世民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站起身,拍了拍李清歌的肩膀,说道:“算了,这件事也不急在一时。你为大唐做了这么多,我心里有数。时候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 

 李清歌点了点头,看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这个男人,肩负着整个大唐的命运,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百姓。而她,虽然只是一个女子,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唐尽一份力。想到这里,她不禁感到一阵自豪和满足。 

 夜色渐深,李清歌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五味杂陈。李世民的出现,让她意识到大唐的局势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而她,作为一个女子,能在这乱世之中为大唐尽一份力,也算是不枉此生了。想到这里,她微微一笑,闭上了眼睛,沉入了梦乡。在梦中,她仿佛看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景。而她,也在这盛世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她早已洞悉了世间的法则,大唐李氏的未来,在她眼中就如同掌心的纹路一般清晰可辨。对于那些诸如推背图之类的占卜术,她只视为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李清歌,这个看似平凡却蕴藏着不凡力量的女子,总能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洞察世间万物的变迁。 

 此刻,她站在李世民的面前,目睹他脸色骤变,心中不禁暗自窃笑。李世民惊讶地呼喊道:“此人?竟能预知未来?”但很快,他的惊讶被一种释然所取代,喃喃自语道:“难怪他能如此精准地预测我们大唐的种种事务,这实乃我大唐之福啊!” 

 李世民的表情恢复了平静,他温和地对李清歌说:“你尽管直言,为朕分忧解难。”言罢,他的笑容更加灿烂,那笑容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期待与鼓励,让李清歌忍不住想多言几句。 

 她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显得恭敬有加,但心中却在暗暗嘀咕。她开口道:“陛下可知?天上的火星突然闪耀,拖着长长的尾巴,人们皆视为不祥之兆。然而,如今它已消失,我认为这实则是灾难消散的象征。” 

 她故意顿了顿,观察着李世民的反应。果然,他被她的话深深吸引,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好奇与期待。她继续说道:“再者,母鸡变公鸡,阴阳颠倒,冬天变暖夏天变凉,这些都是大吉大利的预兆!陛下洪福齐天,引来吉祥之光,真是可喜可贺!”言罢,她再次行礼,以示恭敬。 

 李世民听了这些话,惊讶得无言以对。他心中暗想,此人的恭维之术真是一流,让人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即便知道她是在故意恭维,也忍不住感到骄傲。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欣喜也有疑惑。 

 就在这时,一个神秘的声音突然在李世民的耳畔响起,向他传达了关于未来的预言。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来自天际:“帝王皆喜听好话,此乃通病。但历史不会欺骗人,未来两年,黄河将泛滥成灾,连绵的大雨将使沿岸州县苦不堪言。紧接着,黄河又会突然干涸,土地裂开,庄稼枯萎,百姓颗粒无收。异族将趁机入侵,长安城外将遍布饿死之人,景象惨不忍睹。” 

 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仿佛被雷击一般,整个人僵立在原地。李清歌轻轻拂过衣袖上的褶皱,心中不禁叹了口气。她知道李世民虽然功勋卓著,但终究只是凡人,非神仙。人皆会犯错,而她所做的,只是尽力去弥补这些错误。 

 她望着李世民,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不安。他用手捂住胸口,喃喃自语道:“我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城外到处都是饥民,而我却因虚荣心作祟,张灯结彩地迎接异族使节?此举实非我所应为。”他扪心自问,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懊悔。 

 李清歌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李世民紧握双拳,坚定地发誓道:“我发誓!此生绝不再犯此等荒唐之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绝与坚定,仿佛是在向天地宣誓。 

 接着,他又想到了黄河的泛滥问题。他长叹一声道:“这黄河之患,实乃棘手之事!它就像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无奈与忧虑的光芒,仿佛是在向天地诉说着他的无奈与忧虑。 

 虽然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但李世民还是强颜欢笑地对李清歌说:“程卿所言极是,这是大唐的幸运,是大吉大利的征兆!”然而,他的内心却像被针扎了一样痛。李清歌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与沉重,因为他知道灾难即将来临,却感到无力改变什么。 

 然而,李世民并未放弃希望。他咬紧牙关发誓道:“黄河之患必须根除!虽然粮食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泛滥的洪水却会让无数生灵涂炭。我们必须治理黄河以绝后患!”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仿佛是在向天地宣誓。 

 说完这句话后,李世民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李清歌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与复杂,因为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立即召集百官商议治河之事。他转身对李清歌说:“程卿时候不早了,你也早些歇息吧,朕这就回宫去了。”言罢,他便匆匆离开了李清歌的房间。 

 李清歌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心中感到有些愕然。她想,这李世民每次来都会让她展示厨艺或才艺,怎么今天却突然没了食欲?难道他真的预知到了什么灾祸,或者观天司真的察觉到了什么异常?她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 

 然而很快,她又摇了摇头,把这些想法抛诸脑后。她认为那些观天司的人不过是混口饭吃而已,哪里能真的通过天象来预测国运呢?或许是自己多虑了。想到这里,她不禁撇了撇嘴,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笑容。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与忧虑,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此时,李清歌的嘴角轻轻上扬,她那鲜艳的红唇仿佛初绽的花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她没把刚才的小插曲放在心上,李世民没留下来吃饭,倒也确实省去了不少麻烦。她轻盈地转过身,双手悠闲地背在身后,脚步轻快地走向后花园,打算去探望那些她亲手栽种的作物。 

 后花园里,一片绿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最真挚的馈赠。无论是蔬菜还是庄稼,都沐浴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嫩芽们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一片片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欢歌。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心情大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