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果宝 作品

第 55 章 码头建成


…….

无数声音入耳,讲述着他们即将在卫辉开启的旅程,每个人的语气中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徐光启站在原地半天没动弹,直到有一个小报童跑到了徐光启面前询问他:“先生,是否来一份“卫辉时报”?只要十文钱一份,卫辉大小事情都能知道!”

徐光启被叫回了神,见小童递过来的报纸挺厚实,而价格只要十文钱,徐光启连忙从荷包里掏出十文钱买了一份报纸,等他展开一看,第一个标题他就看入了神《论养桑蚕的几点注意事项》。

徐光启干脆找了个台阶,独自坐了下来,仔仔细细看完了这份“卫辉时报”。

这个“卫辉时报”确实如同那个小报童讲的,卫辉大小事情无所不包,就连时政要事、农学医术、逸闻轶事、法律法规等内容都有,十文钱买到三张正反两面印刷的报纸,这个价格对应着么多内容,徐光启在感叹之余都在想,这发行“卫辉时报”的东家,能挣钱吗?

直到腹内感觉到饥肠辘辘,徐光启才连忙站起身来,跑到那个“卫辉美食街”那边,一走进里面,他才知道为什么要叫“卫辉美食街”。

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物,里面确实就像一个街道一般,容纳了好多不同的做吃食的店家,有高档的酒楼茶肆,也有中低端的小铺子,几张桌子几条凳子支起了一个小摊子,但是人流量多,各家都是生意火爆,有贩夫走卒在小铺子前面吃东西,也有一看打扮就是富贵之人往大酒楼用饭,大家各吃各的,互补干扰,仿佛已经成了常态。

徐光启不是那等铺张浪费之人,随便找了一家有空位的面摊,要了一碗捞面,上面撒上茄汁肉沫的浇头,面香四溢,面条吃着十分有嚼劲,配着面汤和浇头,徐光启一口气吃个精光,不一会儿脑门上都

发汗了。

徐光启用帕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走到摊主面前付钱。

“小兄弟,十五文钱!”掌勺的大娘乐呵呵的,等着徐光启从荷包里掏钱的功夫,还唠起了嗑:“小兄弟是第一次来卫辉府吧?听口音是苏州府的?”

大娘每日见那么多天南地北的客人,现在也能凭着口音知道一点对方是哪里人了。

徐光启笑了笑道:“我是松江府的。”说着将十五文钱递了过去,不得不说,这家面摊价格实惠,用料也好,完全没有宰外地人的意思,徐光启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里算是公道的。

大娘一听对方是松江来的,顿时来了精神:“松江好啊!松江布在咱们这儿可出名了!小兄弟你看,我身上这一身就是你们的松江布做的,我说不要不要,老婆子一大把年纪了,穿什么新衣服,但是架不住儿子孝顺,这一年又赚了点银子,不年不节的非要给我买一身新衣!不过啊,也多亏了咱们卫辉府的秦大人,如果没有秦大人,去年咱家遭了灾,都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呢!谁曾想,才一年功夫不到,现在都有钱支摊子,有闲钱买新衣了!哦弥陀佛,真的是多亏了秦大人啊!”

说完摊主大娘不忘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显然虔诚极了,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大娘自然是有显摆新衣服的意味,徐光启看到大娘身上一身藏蓝色的松江棉布做成的单衣,布料绵密紧实,做的人也用心,针脚细密,穿在大娘身上很是精神,徐光启顺着话题就夸赞了几声,又听徐光启问起卫辉府的秦大人,让大娘忍不住将人拉到了一处空坐旁,仔仔细细说了起来。

徐光启过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饭点,等他吃完后来这里吃饭的人虽然还有,但是没有刚刚那么忙了。此时没有新客人过来,大娘谈兴上来了,难得一个年轻后生愿意听她说话,而且说话斯文又尊重的,此时的人又大多淳朴,大娘差点将家底都告诉了出去。

“去岁夏天,咱们这里跟捅了龙王庙似的,见天地下大雨,一下就下了一个月,咱们家辛辛苦苦一年伺候下来的庄稼全泡在水里了!我家里五口人,刚刚给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个宝贝大孙子,结果就出了这天灾!眼看着家里的米都见底了,外面下雨屋里漏雨的,屋子也没法住!我儿子听说实在没有活络的可以跑到新乡县去投奔秦大人,当时秦大人还是新乡县的县令,我一个老婆子知道什么?但是为了活命,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收拾收拾包袱逃过去了!”

大娘至今回想起那时候的经历,都唏嘘不已,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舍得抛家舍业地跑到别的县去?当时小孙儿才三岁,一路上下着大雨,吃着用家里最后一点粮食做成的干粮,好不容易逃到了新乡县,这心里也没底啊!谁知道那新乡县的知县老爷到底收不收他们?到时候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这人对未知的前路总是充满的无数的恐惧。

“好在我们一家一过去,秦大人就派人接收了我们,给我们饭吃、给我们地方住!好吃好喝地养了我们好多时日,听说都是秦大人自己掏的腰包呢!后来等雨停了,秦大人又组织我们一起掏淤泥、开荒田、建房屋,我是打心眼里的高兴啊!谁能想到逃过去的灾民还能过上好日子的?”

说到动情的地方,大娘还抹了一把眼泪,真情流露:“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听说是秦大人建议要修这个码头,一修这个码头,好家伙,大家都有活干了!我儿子我家那口子都跑到这里来干活,一个人一天就能拿三十文钱!我和我儿媳妇就支了个小摊子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