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琴的宝贝 作品

第305章 “百邪所病者,针有是十三穴也”

 在比较落后的过去,患者一旦患上了精神类的疾病,在发病后便像中邪一样,面部、额头、四肢青筋突出,人们猜测是“恶鬼附身”,于是将治疗此类疾病的针法称为“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始自何时已无法考证,此针法目前有资料记载的,是由战国名医扁鹊改进和运用。

 扁鹊曰: “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秘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

 唐代医学家、道士、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亦有详细记载,该方卷十四《疯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载: “论曰: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噉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蜚蛊精灵、手断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

 “那这治病的针法阳能治人阴能克鬼?这也太厉害了吧。”我看到张九炎堂口的桌子旁边有一本线装的旧书,顺手拿起来一看,那封面上的字刚好写的就是《鬼门十三针》。

 张九炎告诉我,有关玄学除了在出马仙、道士这些职业之外,介于这两者之还有一种被称为道医的存在。道医是一种以道为基本理论,以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流派。

 众所周知,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源于早期巫祝之禁咒祈禳,其后则用汤醴草药,并逐渐采用针法与灸法。

 在战国以迄秦汉之际,经脉理论渐认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由针灸运用发展到汤液方面,导致医术发生典范转移的现象。古之巫医,也分化成为巫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