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冷 作品

第52章 燕归巢

 两个时辰后,汪澄整个左手都已乌黑,满头大汗的阿芳喊道:“快,给他割腕,放血!”

 白梨伸出掌,指尖往汪澄左腕脉门一划,割破血管,黑血汩汩流下。阿芳掌中黑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异常混乱的内力,她掐着汪澄虎口,继续注力,汪澄那黑血加速流出,手腕之下用陶盅接住黑血,须臾,黑血盈盅,血渐红,而阿芳也脱力,脸色苍白往一边倾倒,幸亏白梨扶住。目光呆滞的汪澄也脸色苍白,嘴角溢血,阿芳一收功,汪澄也眼一闭,往一侧倒了下去。

 琴音戛然而止。

 待两个昏迷的人躺到各自的榻上,钟离观弟子闻讯而来,望着昏迷的汪澄,杨玉真欲言又止,伊宁拿出两颗丹药,一颗白色丸子塞进汪澄嘴里,一颗红色丸子塞进阿芳嘴里,然后再无言语,跟杨玉真擦肩而过。

 “师叔祖怎么样了?”杨玉真还是迫不及待问了出来。

 “等着吧。”伊宁只是淡淡开口,焦急不已的众人目光齐刷刷望向她,只见她出到外边,收起那琴,忽然顿了一下,一脸怅然。

 阿芳昏睡到子时方醒,她是耗费太大,差点伤到根本,好在吃了补气之药撑住了。而汪澄,吃了那粒药后,足足睡了四天。

 杨玉真侍奉榻前数日,终是等到汪澄醒来。

 “玉真,你怎在此?”汪澄出奇的认出了他来,然后下一刻,便抱着脑袋,痛苦不已。

 杨玉真双眼模糊,又笑又哭道:“师叔,您终于认出我了……”

 随后伊宁跟阿芳入室,汪澄又问道:“二位姑娘是何人?”

 伊宁跟阿芳互相看了一眼,阿芳道:“那三尸蟾毒是去了,可他还是有些东西记不得了。”

 伊宁道:“算好了吗?”

 阿芳蹙眉:“我也不清楚,所谓三失,便是失心,失忆,失神。他中毒起码超过三年了,毒素盘踞太久,可能伤了脑子。”

 “失去的失?”

 “那你以为是哪个失?尸体的尸吗?”

 “我怎知道?”

 “你不知道你就敢让我来解毒啊?把人搞死了怎么办?”

 “不是好了?”

 “你看这样子像好了吗?连人都不认得了。”

 “那怎么搞?”

 “你爱怎么搞怎么搞,或许等他慢慢恢复吧,我又不懂药理,怎么知道?”

 “我要走了。”

 “你不陪他养身体吗?”

 “不了。”

 “那我跟你一起走,去江南是吧?”

 “是。”

 两人当着杨玉真跟汪澄的面商量了一堆后,阿芳挽着伊宁的手就要离开,杨玉真急忙喊道:“伊女侠,师叔祖这个情况,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伊宁回首道:“燕自归巢。”

 “归巢?”杨玉真咀嚼着这话,不觉两人已经出门而去。

 翌日,白梨将钟离观众人聚齐,开口道:“汪前辈已然好转,你们且回青莲山吧。”

 钟离观弟子面面相觑,宋扬道:“我腿断了怎么爬山啊?”

 白梨冷声道:“你可以不用爬山,我会把你埋河边。”

 宋扬再不敢出声。

 杨玉真无奈道:“既如此,这阵子多谢各位救命之恩了,我钟离观一脉没齿不忘!”

 汪澄脑子还是不太清醒,但好在已经认得自家一些人了,他呆滞的望着这一切,不知道该说什么。

 钟离观一行人终是收拾起行囊,互相搀扶着,出门往青莲山而去。而伊宁等人也开始收拾起东西,准备启程前往江南。

 三日后,汪澄,杨玉真一行人风尘仆仆上了青莲山,看着那满目萧瑟,一股凄凉感涌上众人心头。宋扬泪眼婆娑,掩面道:“咱们山门都成了如此颜色,以后还怎么过啊?”

 梁穗斥责道:“我们这么多苦都吃过来了,如今回了家,还不会收拾了吗?立教祖师曾经怎么活的,我们便可以怎么活!他老人家能采药,念经,看风水,算命,治病,我们在观里难道没学过吗?我们又不是手无缚鸡之力,我们个个练过武,还怕活不下去?”

 吴非道:“正是如此!”

 李瞳,风遥,杨玉真不由看向那两人。此时汪澄开口道:“说得好!我们要重建钟离,既然回来了,就开始收拾吧。”

 十几个人开始收拾残破的殿宇,废墟,足足收拾了一天,停下来歇息时,汪澄忽然发问:“董昭呢?怎么不见董昭?”

 这话问的旁人目瞪口呆,李瞳答道:“师叔祖,董昭如今是伊女侠的师弟,不是我们同门了。”

 “伊女侠是谁?”汪澄顺势发问,“董昭怎么会给她当师弟?”

 李瞳道:“伊女侠便是那庄园的主人,她不仅救了我们,还为你祛毒。”

 “就是那个高个子女人吗?我什么时候被她救了?”汪澄完全不记得了。

 弟子们闻言,脸上充满叹息忧虑迷茫的神情,正好此时肚子饿了,有人便打开包袱,拿出伊宁送的干粮来啃,汪澄见到有粽子,眼中一亮,喊道:“粽子拿来给我吃。”

 粽子到手,汪澄剥开咬了一口,满足的道:“还是这个好吃,这红烧肉馅的就是不一样……”他自言自语说完,忽然心中一震,“我什么时候吃过红烧肉?为何这个味道如此熟悉?”

 恍然间,一些片段从他脑海里开始浮了出来。

 七月初六,扬州府。

 苏博到了这里后便停了下来,自江南而来的快马报之了他新的情况,江南雨已停,江浙一带在朝廷的威压下,地方官动员官兵,民夫抗洪,抢修堤坝,劳累半个月,终是顶住了洪水,但有几个地方还是灾情极重。六月末,正值稻谷抽穗之际,所谓青黄不接,洪水一来,淹没了大批稻田。百姓无粮,导致粮行米价暴涨,民怨沸腾,甚至出现了暴民抢米行,攻府仓之事。而朝廷下拨的一百万石救灾粮,五十万石先行,过江时遇到大浪,倾覆了七八艘大粮船,直接损失十余万石。一则则不好的消息,如雪花般飞往苏博处,苏博行至扬州,眉头早已拧成川。

 苏博进扬州府衙时,迎面却碰到一个熟人,那人一身官袍整齐干净,身板挺直,年纪三十上下,正微微笑着跟苏博行礼道:“苏大人,里边请。”

 随侍的董昭小兰见此人大惊,这人他们也认识,竟然是伊宁的好友华卿,想不到他外放为官,竟然出任了扬州知府。华卿见他二人却是直身点点头而已,并未说什么,却让小兰心头起了疙瘩,这华卿,难道是不太想认识他们么?

 那华卿接待好苏博,然后派人安置苏博带来的行署官员兵丁后,这才换上常服,入后院再次见礼。

 “世叔,为何这般匆忙,六月二十四方出发,十余天便到了此处?”

 苏博喝了口茶,说道:“贤侄啊,灾情不等人啊,这江南若不尽快前去,只怕要翻天啊……”

 “朝廷又不是无力,如何翻的了天?”华卿不以为然道。

 苏博道:“贤侄是自己人,我就直说了,依我看来,粮船翻进了江里,实属无稽之谈。乃是有不法者故意私藏,用这十几万石粮食抢先去苏杭卖米,赚那民脂民膏。待我到彼处,他们早已盆满钵满,尽藏私库矣。届时,又无证据,他们又是奉旨赈灾的,还有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