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小散 作品
第 324章 并购重组流程
那几年的壳资源确实是会经常上演乌鸦变凤凰的财富神话。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壳资源,突然来个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后携带借壳上市的重磅利好归来,复牌之后,股价可能迎来史诗级的狂飙,让持股股民的市值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的财富效应曾吸引了不少的股民。甚至有一些资金体量还算可以的散户,依靠押注壳股在资本市场一战成名,成为散户追捧的牛散。
对于壳股的大股东而言,被借壳更是好事一桩,这是他们在离开资本市场后获得的最后一笔大额收益,俗称卖壳费。通过溢价转让老股等方式,壳股的原大股东能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壳费。曾经,壳费的主流报价在5亿元左右,特殊行业或者高一点的则达到10亿元级别,即便如此高价,壳资源还是被疯抢的“香饽饽”。
但随着注册制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借壳上市行业里的供需关系,壳资源已逐步沦为鸡肋。
曾经养壳、买壳、卖壳、炒壳,壳资源全产业链火爆,一壳难求让壳资源有了继续“摆烂”的底气,归根到底是有些公司通过排队上市确实效率太低。现如今,上市条件更具包容性,上市效率更高效,真正想上市的好公司,直接排队可谓又快又好,谁还会费时费力地去想着借壳上市。
相比企业排队上市,借壳上市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真正干干净净的壳资源股少之又少,如果在借壳期间壳股出现被立案调查等重大利空,将直接导致借壳上市的失败。更何况,完全可以免费自主排队上市,谁还会再额外支付一大笔买壳费呢?
在供给端,壳股目前的日子也不好过。壳资源为了卖个好价钱,需要等待时机,这其中就涉及养壳的问题。但注册制之后,随着监管层对于各类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养壳越来越难,壳股想留在A股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前那些能够帮助壳资源勉强保住上市地位的各类财务技巧,现在已经统统玩不转,久而久之,退市通道会越来越畅通,这对于本就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壳资源们,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壳资源在今天还有价值吗?全面注册制的到来,投资者担心壳资源失去价值,魅力不再。其实大可不必担忧,从美、日、印等注册制国家来看,壳资源仍然受到欢迎,中国也不会例外。
有识之士说:“壳资源”在资本市场永远是一个炒作话题。近几年华为海思和荣耀壳资源炒作就火了三年,养活了市场一半的个股,一半的直播主播,米云关注了三年,可惜没有下手过一回,今年之前下手,那么今年一定会是大丰收年。
米云只简单统计一下近十年以来的ipo排队上市的数量,就知道壳资源还有没有用处。数据都是公开的统计数据,统计口径和时间的原因,数据可能会有出入,看看就好。
历年ipo排队数量统计如下68:
682023年68:截至2023年12月,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为766家,创近4年新低。其中,注册制下企业586家、平移企业180家68。
682022年68: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一直在900家左右徘徊68。
682021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900家。
682020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较高,与2021年相似68,预估超过900家。
682019年68: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一直在700家左右徘徊68。
682018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500家。
68682017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585家。
68682016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23家。
68682015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680家。
68682014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00家。
68682013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55家。
68682012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650家。
看了一下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排队上市的企业还是不少,说明壳资源还是多少有点用的,就是全面注册制的到来,也不可能像前几年,每年发500家的企业上市,市场也承受不住。近几年市场抽血严重,市场萎靡不振,今年以来,明显的感觉ipo发行速度放缓,大半年过去了,也就发行了近50家左右。新股虽然常态化发展,但也要照顾市场的承受能力,有快有慢的发行,退市和合并重组也是大势所趋。
并购重组可以细分为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两部分。公司并购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公司的合并或收购,导致一个或多个法人实体的消失或变更。资产重组则涉及企业内部资产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可能包括出售、购买资产,调整组织结构等。
并购重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例如,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或者通过资产重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合并68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实体。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企业不再以独立的法律实体存在,而是通过契约或法令归并为一个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创新合并两种形式:吸收合并是指其中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成为存续公司,而创新合并则是通过合并创建新的公司。68央企国企大多都是通过合并重组方式进行的。
对于壳股的大股东而言,被借壳更是好事一桩,这是他们在离开资本市场后获得的最后一笔大额收益,俗称卖壳费。通过溢价转让老股等方式,壳股的原大股东能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壳费。曾经,壳费的主流报价在5亿元左右,特殊行业或者高一点的则达到10亿元级别,即便如此高价,壳资源还是被疯抢的“香饽饽”。
但随着注册制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借壳上市行业里的供需关系,壳资源已逐步沦为鸡肋。
曾经养壳、买壳、卖壳、炒壳,壳资源全产业链火爆,一壳难求让壳资源有了继续“摆烂”的底气,归根到底是有些公司通过排队上市确实效率太低。现如今,上市条件更具包容性,上市效率更高效,真正想上市的好公司,直接排队可谓又快又好,谁还会费时费力地去想着借壳上市。
相比企业排队上市,借壳上市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真正干干净净的壳资源股少之又少,如果在借壳期间壳股出现被立案调查等重大利空,将直接导致借壳上市的失败。更何况,完全可以免费自主排队上市,谁还会再额外支付一大笔买壳费呢?
在供给端,壳股目前的日子也不好过。壳资源为了卖个好价钱,需要等待时机,这其中就涉及养壳的问题。但注册制之后,随着监管层对于各类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养壳越来越难,壳股想留在A股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前那些能够帮助壳资源勉强保住上市地位的各类财务技巧,现在已经统统玩不转,久而久之,退市通道会越来越畅通,这对于本就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壳资源们,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壳资源在今天还有价值吗?全面注册制的到来,投资者担心壳资源失去价值,魅力不再。其实大可不必担忧,从美、日、印等注册制国家来看,壳资源仍然受到欢迎,中国也不会例外。
有识之士说:“壳资源”在资本市场永远是一个炒作话题。近几年华为海思和荣耀壳资源炒作就火了三年,养活了市场一半的个股,一半的直播主播,米云关注了三年,可惜没有下手过一回,今年之前下手,那么今年一定会是大丰收年。
米云只简单统计一下近十年以来的ipo排队上市的数量,就知道壳资源还有没有用处。数据都是公开的统计数据,统计口径和时间的原因,数据可能会有出入,看看就好。
历年ipo排队数量统计如下68:
682023年68:截至2023年12月,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为766家,创近4年新低。其中,注册制下企业586家、平移企业180家68。
682022年68: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一直在900家左右徘徊68。
682021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900家。
682020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较高,与2021年相似68,预估超过900家。
682019年68: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一直在700家左右徘徊68。
682018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500家。
68682017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585家。
68682016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23家。
68682015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680家。
68682014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00家。
68682013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755家。
68682012年68:ipo排队企业数量未有具体数据,但整体数量较高68,预估超过650家。
看了一下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排队上市的企业还是不少,说明壳资源还是多少有点用的,就是全面注册制的到来,也不可能像前几年,每年发500家的企业上市,市场也承受不住。近几年市场抽血严重,市场萎靡不振,今年以来,明显的感觉ipo发行速度放缓,大半年过去了,也就发行了近50家左右。新股虽然常态化发展,但也要照顾市场的承受能力,有快有慢的发行,退市和合并重组也是大势所趋。
并购重组可以细分为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两部分。公司并购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公司的合并或收购,导致一个或多个法人实体的消失或变更。资产重组则涉及企业内部资产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可能包括出售、购买资产,调整组织结构等。
并购重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例如,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或者通过资产重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合并68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实体。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企业不再以独立的法律实体存在,而是通过契约或法令归并为一个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创新合并两种形式:吸收合并是指其中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成为存续公司,而创新合并则是通过合并创建新的公司。68央企国企大多都是通过合并重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