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市场底与政策底的关联
在政策发布的初期,市场信心会在短期内得到提振,但市场趋势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反转,而是会在犹豫中逐步筑底。一段时间后,当市场情绪得到修复,共识得到凝聚,最终完成趋势的反转。这个过程就是“市场底”确立的过程。
“政策底”是如何推动“市场底”的?
经济是有周期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通常体现在过热、滞涨、衰退和复苏之间循环反复。
宏观经济周期运行情况一般有上升和向下兼容段。
提振经济期,可以采取各种积极取向的措施,以带动经济走出底部:
央行方面,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刺激信贷投放,促进消费和投资,从而缓解经济压力。
政府方面,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费等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投入,以刺激需求、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资本市场方面,则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手段,扫除市场中的不利因素;通过降低交易费率,注入增量资金等手段,提振市场信心。
经济过热期,可以采取适当降温的方式,使经济回归合理轨道:
央行方面,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减少信贷供应,适度降低投资和消费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政府方面,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收紧财政政策。
资本市场方面,则可以适度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加强审慎监管,限制过度的风险暴露和杠杆运用,等等。
从“政策底”到“市场底”,到底间隔多久?
人们常说,“市场底”是靠磨出来的。这是因为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后,效果往往并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效用,使人们产生感知,所以就形成了“市场底”比“政策底”滞后的情况。
通常来说,经济政策实施后,传导到实际经济活动中需要时间,例如,利率的降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影响到人们的借款成本和投资决策。
从政策传导到实际经济中产生的影响,也可能需要时间才会显现,例如,基础设施投资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工,并对周边的产出和就业产生实际影响。
自2000年以来,A股出现过几次比较明显的“政策底”,分别出现在2005年、2008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还有最近的2023年。
而回顾历次A股从“政策底”开始,一直走到“市场底”出现,间隔的时间却并不确定,短的只有1个月,长的则要等1年之久。最后这次有可能打破历史记录。
底部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政策效力的发挥需要一定时间,市场信心的恢复也难以一蹴而就,期间往往会经历一段磨底的过程。
另一方面,底部都是从后视镜的角度才能看见,虽然无法预测“底部区域”会持续多久,但它可能意味着最坏的时候或已经过去。身体感觉最寒冷的时候,或许就是黎明破晓前。
在过去三十年中至少发生过5轮政策底和市场底。
回顾过去无论底部转折,无论是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降印花税、08年降印花税+四万亿计划、12年降息+险资入市、15年降息降准还是18年监管层讲话稳信心,重磅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率先扮演着市场强心剂的作用。
政策底出现后,行情并非立刻v型启动,一般会有一个底部反复的过程,在政策效果和持续性的博弈中震荡。但是重磅政策出台与市场阶段低点出现的时间差距,往往只有1-2个月且下跌空间并不大。
从中长期来看,尽管几轮“政策底”的形式各有不同,最终都能较好地带动股市走出低谷,万得全A指数在“政策底”出现后的120日、250日、360日平均涨幅分别达11.65%、21.92%、38.01%。
本轮“市场底”何时到来,是所有投资者翘首以盼的事?
追忆A股往事,可以发现过去的政策底大多由事后推断,身在其中或许不自知。而本轮是少见的,政策给出清晰信号的情况,无论是呵护资本市场的力度,还是拯救地产的决心,都很超预期。
在政策底明牌的情况下,如果一些资金越跌越敢买,市场可能就不会选择新低。从市场的核心矛盾来看,本轮市场底的高低需关注基本面修复的进展。
此前,一些悲观的看法将短期经济的走弱上升到中长期的叙事,过度放大对中长期经济前景的担心,甚至诉诸人口、地产、民营企业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成为前期市场情绪进一步探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