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 章 太子丹出逃
来者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华服公子,趴在朱襄面前面色苍白, 冷汗冒了一茬又一茬。
朱襄听到那人的名字走了一会儿神, 那人的冷汗就把背后的衣服都打湿了。
“张耳……”朱襄从记忆中搜索出这个名字,回过神,“你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
张耳连忙重重磕了一个响头:“是。”
朱襄看见张耳惧怕的模样,嘴唇动了动,让张耳起身的话化作了一声叹息。
他对张耳印象不深,想了许久才想起这个耳熟的名字。
一同拼车出差的同事曾经用极其羡慕嫉妒恨的口吻提到过张耳。
张耳的事迹和刘邦绑定。
刘邦曾经为张耳门客。他成为皇帝之后,张耳立刻飞黄腾达。
张耳本人在秦末汉初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算有什么本事,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每次在人生进入转折的地方做出的选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让他走向更高处。所以他没立下多少功劳,也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勋贵。
都说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实际上后世大臣都羡慕有刘邦这样的君王。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王,哪怕最后知道发小站在了吕后身边动了杀意,但最后也是算了。
虽然刘盈文不成武不就,将来可能会被外戚压制,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崽,就这样吧。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沛县功臣全部都与国同休,有些爵位甚至延续到了东汉。比如曹家和夏侯家,从西汉初一直联姻到东汉末,奠定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刘邦在有恩报恩一事上做得特别尽心。
朱襄叹气的是,历史中留下过光辉的人物,他们不仅本身能力出色,也确实有常人没有的运气。
能在青史留名,才能和机遇,缺一不可。
魏无忌因为听了自己的劝说没有回到魏国,而是去了雁门郡。张耳就没有借着魏无忌的名声成为名士,最后成为外黄县县令。
刘邦的出生年岁不详。在朱襄的前世,西晋皇甫谧猜测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西晋臣瓒猜测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两者都没有依据。
不过刘邦晚年也多次身先士卒当先锋,秦末起义时亲自带兵的能力更是仅次于项羽,正值当打之时。两者非要选一个真实性更高的,应当是公元前247年。
现在还不到十岁的刘邦,显然和没有机会刷名声的张耳不会有交集了。但张耳却阴差阳错得到了自家政儿幼年的帽子,真是老天喂饭吃。
相比将帽子卖了一块白馍的农人,朱襄自然很是唏嘘。
“起身吧。”朱襄又叹了口气,让张耳起身坐下。
这事张耳并非有错,但也并非全然无辜。
雪姬给政儿缝的小帽子,用的是廉公狩得的赤狐皮。虽用料扎实,但被农人珍藏了十几年,已经卖不上价格。
何况在饥荒年间,用十几年前的狐狸皮帽子换粮食,几乎不可能。
但张耳应当是猜到帽子的故事是真的,想要投机取巧,才会用白馍换帽子。
魏无忌在战场自缢前,将门客悉数遣散,推荐给熟人故交。
张耳就留在了赵国,在平阳君后人门下继续当门客。
平阳君后人将朱襄曾经住过村落的村人迁徙到自己封地的事,张耳应当是知道的。
秦公子政年幼时曾与村人互换礼物,并声称会灭赵的事,张耳应当也听说过。
虽然庶人难活,十几年过去,当时迁徙到平阳君和平原君封邑的村人,恐怕大部分都是后来的流民。那得到帽子的农人也小心谨慎,知道财不露白,没人知道他就是故事主角。这件事就隐藏了下来。
但在平阳君的封邑中有一个农人用帽子换粮食,那时公子政已经是太子政,张耳只需要付出一块白馍,就能得到疑似能与秦王见面的信物,这对他是划算的。
就算是假的,张耳也不亏。
又不是强买强卖,张耳本来对这幢交易很得意。但他没想到,秦王政居然会对幼年时见过的庶人如此在意。
秦王政离开邯郸时不过四五岁,应该是不太记事的年纪。他对邯郸大部分的记忆,应该都是从长平君口中得知。他可能知道自己送出了帽子,但对帽子和那个农人小孩的感情应该是没有的。
秦王政可能会在伐赵时用上幼时承诺的借口,但说秦王政真的在意幼年时见过的某一个具体的庶人,别说张耳,这世间估计都没人会相信。
但秦王政居然真的对幼时的事特别在意。
他亲自来到了赵国,回到了曾经邯郸城郊的家,还询问村落里的人的去处,并特意点了那个他赠送过帽子的农人小孩的名。
更糟糕的是,那个农人小孩居然没饿死。张耳想编些吹捧自己的话都没法编。
张耳现在特别后悔。
买帽子他不后悔。他后悔的是当时怎么那么抠门?自己又不缺那口吃的。虽然那个农人很可能是个骗子,但自己给他一袋粮食又不是给不起。
不过如果回到过去,张耳恐怕仍旧只会随意给那个农人一块白馍。
因为那个帽子实在是太破太脏了,又是十几年前的旧事。若不是张耳听过那个故事,想要赌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绝对不会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