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竹 作品

197、养鱼水牛奶(二更,263万营养液加更...)

  朱襄借由守城,在广陵城士人中地位高涨。

  但随即朱襄更加"变本加厉"地投入田地和吃糖,弄得自己每日灰不溜秋,土不拉几,毫无仪容气度可言,又让这些士人很不适应,想起了朱襄庶人的出身。

  亲自种田的贵族不是没有,但像朱襄这样整日去和最肮脏的蛆虫、污泥、草屑甚至粪便为伍,实在是让他们难以接受。

  本来想要结交朱襄,或者想要给朱襄当门客的士人,都不由退缩了。

  当得知广陵城有许多士人游侠属意于他时,朱襄本想着如果有人投奔自己,他要怎么婉拒。

  他虽然和夏同是好友,但他也知道自己现在声势过大,朝堂高官将军都是他的好友,所以他必须尽量低调。门客什么的,还是别来了。

  见那些人自己退却了,朱襄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有些苦涩。

  何止现在,就是他前世,整日在田地里打滚的农学教授们受到的尊重也不是特别大。

  或许当他们拿出成果的时候会有人夸赞他们,但他们身边的人见到他们在田里打滚的模样,总会嫌弃地捂住鼻子。

  这样一想,朱襄心中的苦涩又消失了。

  在两千年后的人们尚且这样,所以他在这个时代被斥责为异类也十分正常,不需要委屈什么。
编撰农书并非朱襄一人的事。
 许明虽离开了朱襄,在咸阳学宫任教授一职,还是有许多曾经的农家弟子跟随朱襄。

  他们也像朱襄一样,一边实践一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朱襄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

  他们有的人专职研究种子,有的人专职研究肥料,有的人专职研究养鱼,有的人专职研究如何培养更好的蚕宝宝......还有的人直接转行,从农学转到水利,或者投身农具开发去了。

  朱襄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心得,为他们自费雕版印刷,赠送给识字的士人们。

  现在农人都是不识字的,要让书籍传下去,只能靠这些士人。所以战国的士人很重要,也所以世间不重视那些愚昧的农人。

  朱襄在广陵城也开了学院,想要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但与其他地方一样,能来读书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贵族或者家道中落的士人。朱襄即使出钱减免学费,但农人家中的学龄儿童都是劳动力,供不起一个脱产的人。

  不知道十年、二十年......百年之后,能不能出一个真正的庶民读书人入朝为官。

  朱襄思索了许久,着手在乡间帮助建立宗祠等村民自治组织,就像是个基本的农村公社一样,能够共享石磨、耕牛等生产工具,鼓励村里富户开办私学,支持村里愿意读书的普通农人孩子读书。

  古代村民自治和宗族组织会滋生乡绅阶级,若在两千年后是最腐朽的存在。但在这时,能培养出一批中小地主阶级出来,或许是先进的体现吧。
朱襄不确定地想。
 他所做的许多事,自己都不确定结果,只能看盖棺定论了。
反正不会比前世秦二世而亡更差。
嬴小政见自家舅父如此努力,却被那些士人指指点点,心里很不忿。

  他想起在咸阳的时候,也有儒家人对舅父指指点点。

  这时主流思想如孟子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而农家"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会使世间不安宁。

  朱襄对此评价,农家的思想是朴素的"共同富裕",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但这与儒家"大同社会"的愿望一样,美好到难以实现的愿景才叫愿望。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心怀美梦并践行自己的理想,有何不可?

  赢小政本来听听就罢了,现在他脾气上来了,在自己小本本上记下,以后等他当了皇帝,要规定皇帝和大臣在每年春耕时亲自耕种田地,成为秦国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