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第 171 章(御医说荀子身体无病,只是...)
御医说荀子身体无病,只是年老后精力不济,多瞌睡。
荀子见朱襄焦急的模样,知道朱襄在担心什么。
他笑了笑,道:"我年纪已经很大了,什么时候去见先贤都有可能。若能无病无痛含笑而终,是一件喜事。你若老哭丧着脸,岂不是我走都走得不安稳?何况我看我还得再活几年,你没那么早为我送终。"
荀子在朱襄的搀扶下站起来,双手拄着拐杖,看着远方:"有很多儒家弟子被六国驱逐,正西行往秦国来。你这性子闲不住,若让你留在咸阳安抚他们,你定做不到,还需我操心。"
荀子叹了口气,又道:"这次会来许多老家伙,你的名声够了,年龄不够,还得我镇着。"
朱襄恳求道:"荀子,你把手中的事放些给他人,一定要多活些日子,至少活到秦国统一天下。那时天地巨变,肯定需要制定许多新的制度。若没有荀子,其他人肯定做不好。"
荀子用拐杖轻轻敲了一下朱襄的手臂,没好气道:"我都多少岁了?你怎么能只指望我?师长伴随你一程,不能伴随你一世。这人生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
朱襄道:"我想让师长伴随我一世。"
荀子佯装发怒:"再说任性的话,我就用戒尺了。"
朱襄不怕荀子的戒尺,但也只能闭上嘴。
他知道自己是任性,可人总是不喜离别。
还好荀子只是瞌睡多,身体确实没有大碍。
因朱襄上奏废后之事,连累儒家弟子被六国驱逐。
虽然秦国也有这种声音,但荀子不仅是秦国丞相,还是秦王子楚公开承认的帝师。太子政是在荀子膝头长大,相国蔡泽和丞相蔺贽虽然不是儒家弟子,但却也是荀子的弟子。
荀子还活着,他们就不可能驱逐儒家。
于是被六国驱逐的儒家弟子纷纷西行。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被驱逐后找个能施展抱负的地方。有荀子和朱襄的咸阳学宫,也是他们心中的学术圣地。他们此番西行,是为朝圣。
儒家弟子是这个时代学得最杂的人,与其他学派的弟子专精一门不同,从此时起,就有"圣学无所不包"的习惯。比如他们要学的君子六艺,就包含了士人所有应该修习的学问。
因此儒家弟子西行时,携带了大量宫廷和官府才会收藏的"不太实用"的文书,比如礼乐、史书等。
荀子在这些儒家弟子来之前,就奏请秦王子楚修藏书阁,扩大修书的团队,接纳这些儒家弟子。
秦王子楚以秦国要统一天下之前,便要包容天下为由,同意荀子的上奏,不仅修藏书阁,还将大部分书籍修撰后刊印,分发郡中学府。
此刻秦国也终于将学宫选拔体系制度化。
咸阳的是学宫,郡中的是学府,各有官员负责教化。
学子们每年可以通过学府的考核进入学府读书,在学府读满三年后就能得到学府的推荐,往学宫读书。
成为学宫的弟子,就能参加秦王每三年一次的人才选拔,成为秦国的官吏。
同时,地方郡县非秦王直派的吏,必须拿到学府毕业推荐才能考取。
这并非科举制,而是在考核和察举之间。
朱襄曾对荀子和子楚等人提过科举制,但他们只吸取了些许,没有全盘照搬。
此时贵族势力仍旧强大,民间能读书的寒门士子不多,如果贸然将世卿勋贵拉到寒门士子一个层次,就会动摇秦国的统治。秦国统一六国时,也会遭到更加强烈的反抗。
入学和考核时需要"推举",这就给原本人脉较广的世卿勋贵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又不至于堵死寒门士子的路。
现在所谓寒门士子,就是战败或者政治斗争失败的曾经的世卿勋贵。他们若到了朝堂上,也不会同意以后的寒门士子与他们地位等同。
朱襄明白了长辈和友人的顾虑。
之后寒门士子壮大,是因为经历了多次战乱后,许多高门大户被打落尘埃,沦为平民。现在这样的寒门士子并不多。所以人才考核以推荐为主,只在最终选官时让秦王以考核选拔,确实最为合适。
当然,也是现在人口太少,战国总人口加起来也不到三千万,能读书的人更少,所以秦王才能亲自阅卷。
当人口过亿时,人才选拔考核肯定会进行更改。只是朱襄等人看不到那一日了,只能寄希望于有远见的后人。
担忧荀子劳累过度,朱襄拉着养伤的嬴小政主动担负起接待来秦国逃难的学者们。
六国嘴上说驱逐儒者,这口子一开,很快就变成卿大夫们排除异己的借口。所以来秦国的人,远远不止学儒的人,诸子百家全都有。
咸阳突然涌入这么多人,朱襄最担心的是居住环境。
如今的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还挺高。直到咸阳成为秦、汉、唐三朝首都,百万都市之后,黄土高原的环境才大幅度恶化。
建造房子和烤火都需要树木,要养活百万人口,过度垦荒也少不了。黄土高坡的草皮都被铲没了,水土流失才变得十分严重。
现在黄河虽然会决堤,但远远没有到地上悬河的程度,也没有夺淮入海,把淮河变成内陆河,让淮河流域也变成洪灾高发区。
秦王子楚也在关注咸阳城涌入大量人才的事。
秦国从未有过这么多人才投奔,秦王子楚痛并快乐着。他梦想着咸阳城能成为天下英杰云集的超级都城。
朱襄"啪嗒"一叠纸丢到子楚面前,给子楚算需要多少粮食木头和地皮,而这些东西又会让环境遭遇多大破坏。
秦王哟,百万大都市虽好,黄河下游就要泥沙淤积决堤啰。
现在那里是六国的地盘无所谓是不是?等你统一天下之后,就要花你国库的钱去治河。
朱襄道:"那时候就让夏同来个三入家门不入。"
蔺贽道:"赞同。这是圣贤行为啊,君上,你可以!"
蔡泽道:"你们别一唱一和。不过君上,这的确需要考虑。"
子楚忍不住拍桌:"为什么当王要考虑这么多事!"
朱襄道:"你不想当可以不......呜呜......"
蔡泽赶紧把嘴上不把门的朱襄的嘴捂住:"君上,别听他胡言乱语。"
子楚叹气:"我已经听到了......快放手,我就不信他拿出这文书,没有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