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七百八十三章 大皇帝训子

    在升龙城杀死黎宜民,对交趾长治久安,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谦也能理解,因为当年陛下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稽戾王抬进了太庙之中,亲自动手将其刺死在太庙之中,没有假他人之手,更没有搞刀光斧影或者南衙皇宫大火这样的历史悬案。

    光明正大,天公地道,是陛下的大道之行,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于少保,你说黎思诚那小子会来吗?”陈懋率先开口,打破了安静。

    之所以定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让老四黎思诚来到升龙城讲武殿前监刑,黎思诚提出的条件是虐主黎宜民死,清化军可降。

    在商定的盟书中,黎思诚仍然是安南国王,黎思诚的监刑也是理所应当。

    但是没执行的盟书,就像是擦屁股纸一样,一文不值,黎思诚到底肯不肯投降归化,都是个未知数。

    这涉及到了大明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若是黎思诚嘴上说了一套,做又是一套,大明郡县安南,又要凭生波折,不过也就是波折而已。

    大明势强,远不是黎思诚能敌。

    只是,安南的百姓已经无法再承受战乱兵祸了,如果黎思诚不肯来,承受代价的仍然是安南的百姓。

    于谦思忖了片刻说道:“他若是肯来,他这辈子都不能回交趾,若是回交趾必生乱。若是不肯来,不过是一草莽,自然不必担心。”

    “他若是肯来,还能到天津卫做个不视事的海外王,若是不肯来,只能做草寇了。”

    陈懋对于谦的说法比较赞同,他有些无奈的说道:“他来不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若是午时三刻黎思诚未至,那就只能平叛了。”

    兵贵神速,陈懋、于谦等军将,从国家之制和戎政角度考虑,仍然是希望能够三个月内完成郡县安南之战,避免云贵两广卫军变成尾大不掉、养寇自重的军头。

    将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去解决,彻底吃下安南十五府。

    眼看着日头越来越高,于谦等人的面色也越来越严肃,正当徐承宗感觉气氛有些凝重的时候,一个掌令官跑进了殿内。

    “报!清化军三千人抵达升龙关!黎思诚、丁烈等人,带亲军二百向讲武殿而来,距离讲武殿六十里,须半个时辰。”掌令官大声的喊道。

    陈懋一拍座椅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好胆!”

    于谦也是松了口气,大明的速胜要是真的打成了治安战,承受代价的是交趾百姓,大明也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这不是于谦想要看到的局面。

    老四黎思诚不知道如何说服了自己的手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博弈,但来了就是来了,接下来的盟书落地,就到了执行的阶段。

    “报!黎思诚已过三清关,至讲武殿十五里,需一刻钟!”

    “报!黎思诚已至讲武殿,请求觐见天使。”

    陈懋点头说道:“请。”

    “安南睿王黎思诚参见天使,遥拜四海一统大君、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黎思诚走进了殿内,十分恭敬的面北而跪,行了一个三拜五叩的大礼。

    于谦打量了下黎思诚,去年在南衙府见面的时候,黎思诚还有些富态,眼下却是瘦骨嶙峋,多了风餐露宿的疲惫。

    黎宜民的确是个虐主,但是他是安南国王,打一个造反的藩王,还是给黎思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黎思诚能够动用的人力物力,绝对无法和黎宜民相提并论。

    监军太监李永昌大声的喊道:“礼成,安南睿王平身,午时三刻已到,请诸将移至殿外监刑。”

    “太常寺乐班,奏乐!”

    短促而激烈的鼓声、悠长而深远的号角声缓缓响起,大明军前军指挥的诸多军将齐出,来到了讲武殿外的刑场。

    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刑场上,有一个大大的断头台。

    袁彬带着黎宜民来到了刑场,此时的黎宜民蓬头垢面,显然这段日子过得并不顺遂,他踉踉跄跄一步一步的走上了刑场。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时间。

    当黎宜民看到了那明晃晃的铡刀在阳光之下氤氲出了光圈之时,露出了一丝解脱的笑容。

    终于要死了。

    黎宜民咧开嘴,对着站在监刑台上的一众大明官僚,忿怒的喊道:“大明皇帝出尔反尔,不得好死!”

    “今日我的死状,明日就是他的模样!今日安南之局势,明日就是大明的局势!”

    “哈哈哈哈!”黎宜民仰天长啸。

    袁彬一言不发的看着黎宜民发癫,这是这个穷途末路的安南国王最后的下场,他一拳能打死黎宜民,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将他摁在了铡刀之下。

    断头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将人的脑袋塞到了铡刀之下,合上枷锁,无论犯人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

    而另外一侧,铡刀已经被拉起,等待着太监李永昌宣读圣旨之后,就松开绳索。

    “袁指挥!你说人的脑袋落地后,知道自己死了吗?”黎宜民突然大声的喊道。

    袁彬十分确信的说道:“知道,死后大约可以眨二十四次眼睛,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和从脖子喷出血来。”

    解刳院对于弥留之际,人被斩掉了脑袋,还有没有意识做过研究,曾经解刳院的院判陆子才,和一个斩首案犯约好,若是有意识就眨眼,一共眨二十四次。

    陆子才答应了对方,死后把尸首缝合起来下葬,而不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袁彬这等悍勇之人,每次听到解刳院的种种传闻,都只感觉手脚冰凉,解刳院的那帮医倌明明救死扶伤,可这种极度理性,让袁彬不寒而栗。

    柳溥服毒自尽之后,柳溥的儿子斩下了柳溥的脑袋献于大军进城,在埋葬之时,大明皇帝让礼部出了谥号,身首异处的柳溥下葬的时候,是被缝在一起的。

    “大明人,果然都是十八层地狱爬出来的恶鬼,连这个都知道!”黎宜民嘴角抽搐了两下,他本来抱着我有你无的想法,炫耀一下即将死亡的经验,结果大明却知之甚详。

    袁彬嗤笑了一下,反问道:“如果我们是恶鬼的话,你又是什么?你如此的残暴,就不怕到黄泉路上,被冤魂撕得粉碎吗?”

    “大明要感谢你,不是你的无道,大明想要王化安南,还要等好久好久。”

    黎宜民终于面露恐惧,面色煞白,犹嘴硬的说道:“你有一天也会死的!也会死的!”

    恐惧来源于未知,而黎宜民即将前往那个未知的世界,而那个未知的世界里,有无数的冤魂在等待着他。

    袁彬立刻说道:“但绝对不是刑场。”

    即便是黎宜民马上就要死了,袁彬一点都不客气,没有一点死者为大的觉悟,往黎宜民的肺管子上戳。

    于谦看着台上的黎宜民,沉默不语。

    黎宜民杀死他的二弟和阮氏英上位之前,整个安南共计有千五百万口,这是个大概的数据,不算隐户和入山林的百姓。

    但是入安南的这三个月,于谦看到的除了尸体还是尸体,整个安南预计还有九百万口都得庙里去烧柱香。

    一个明明不缺粮食的地方,却遍地都是饥民,四处都是悍匪。

    李永昌读完了圣旨,陈懋拿起了桌上的签子扔到了地上,大声的说道:“行刑!”

    刽子手松开了绳索,铡刀飞一样落下,黎宜民的脑袋应声落下,滚了几圈,落到了台下。

    只有一个脑袋的黎宜民用力的眨眼,而后一条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的野狗,叼走了黎宜民的脑袋。

    在黎宜民之后,还有近千余人斩首。

    这就是黎思诚提的条件,黎宜民必须死,因为只有黎宜民死,围绕在黎宜民身边的那些势要豪右和走狗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审判,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

    黎宜民第一走狗莫氏上下,被大明军族诛。

    黎思诚一直抓着太师椅的扶手,咬着牙口,一声不吭的看着一颗颗的人头落地,整个刑场血流成河。

    一名来自大明皇宫的画师,不停的在画纸上勾勒着这一幕,黎宜民的脑袋被野狗叼走、百姓们振臂高呼、刑场上血流如注、监刑官们正襟危坐等等,在画师手中出现了轮廓。

    这一幕看似残忍,却是最大的仁慈和正义,吊民伐罪的正义。

    在所有人头落地之时,不远处的升龙城忽然响起了烟花爆竹的声音,戒备的大明军还以为枪响,面色极其紧张,以为是有黎宜民的残余势力在作乱,探明之后,才知道是升龙城的百姓在贺新岁。

    过年点烟花爆竹是习俗,升龙城自然也有这样的习俗,街头甚至出现了舞狮,城中张灯结彩,不过对于升龙城,对于安南百姓而言,今天真的过年了。

    围观斩首的升龙百姓,

    有的在狂笑、有的眉头紧蹙、有的哭天抹泪,人生百态各有不同,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欣喜若狂。

    “陛下既然下旨斩首黎宜民,言而有信,广南国和清化七府今日归化大明,希望大明能够…善待安南。”黎思诚紧绷的身体随着漫天的烟花爆竹升起终于放松了下来。

    于谦站起身来,笑着说道:“自明日起,再无安南,只有交趾。”

    黎思诚看着欢呼雀跃的百姓,用力的说道:“但愿如此,从此以后,再无安南。”

    对于安南而言,从今以后成为大明人,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当然前提是,这棵树足够遮阴蔽日。

    黎思诚拿出了自己的安南国王印绶,按在了盟书之上。

    缇骑们在袁彬的指挥下,按个点检着死者的名录,甚至被啃得只剩下半个的黎宜民脑袋,也被缇骑们找了回来。

    缇骑们要保证陛下的意志得到了最彻底的贯彻,即便是脑袋落地,也要确认都已经死透了,并且进行最后一次验明正身。

    袁彬一直忙到了日落时分,才回到了太尉府中,太尉府正在换牌额。

    柳溥的儿子柳承庆要搬离太尉府,袁彬得到了敕谕,这太尉府换牌为安远侯府,仍然留给柳承庆作为海外侯府。

    郡县安南之后,再无安南,只有交趾,交趾成为大明的四方之地,按理来说,这柳承庆明明是海外侯爵,不得入明,柳承庆全家应该搬到六合、八荒之地才是。

    景泰十年大年初一,安南才改名交趾。

    所以柳承庆的侯府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建在了海外的六合之地,不是柳承庆不遵皇命回明,而是大明向安远侯府而来。

    这是柳溥知道了天命,竭尽全力为大明做事,一死以报皇恩换来的。

    袁彬和唐兴不日就要启程回到广州府,便多叨扰了几日,没有挪窝。

    “你这是…”袁彬看着唐兴身边的女子,摇了摇头,这放荡不羁的唐兴,在办完正事之后,又勾搭了个女人。

    很显然,唐兴这样的男人,真的是走到哪里,播种到哪里,不过稍微想想,袁彬也就释然了,指不定谁勾搭谁呢。

    唐兴两手一摊说道:“你清高,你了不起!那郑氏女,说送人就送人了,我这不是被缠闹的没办法了吗?”

    袁彬看着那靓丽女子一脸心甘情愿的样子,也只能摇摇头,毕竟是唐兴的私事。

    “我今天听到个传闻,你想不想听听。”唐兴神秘兮兮的说道。

    袁彬一愣好奇的说道:“哦?说来听听。”

    唐兴低声说道:“这老大黎宜民不是个东西,但是那老四黎思诚,啧啧,据说浚国公请黎思诚来升龙城监刑的时候,整个麓南诸国,都派了使者,到了清化府。”

    “嗯?他们想干嘛?”袁彬眉头一皱,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唐兴坐直身子连连摇头说道:“这个暹罗、真腊、老挝、缅甸,还有渤泥等地,这些人自然是不想看到大明在万里海塘扬帆万里,耀武扬威的,如果连安南都输了,他们这些人更没有抵抗的份儿了。”

    “要不说这老四是个人物咧,这帮人到了清化府共襄盛举,连那个丁烈都在劝老四,这老四只了一句,就动身来到升龙城了。”

    “这老四说:仗是在安南打的。”

    安南上下都觉得老四是个人物,柳溥、唐兴、袁彬也认为老四是个人物,连陈懋、于谦也认为老四是个人物,陛下也觉得老四是个人物。

    这老四还真是个人物,他很是清楚,仗是在安南打的,再打下去,无论胜负,都是安南输的体无完肤。

    大明和安南,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就连那第三等的越人,绝大多数都是秦汉魏晋隋唐时候的侨民,打的一地狼藉,不是让一群猴子看笑话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袁彬满是疑惑的问道。

    唐兴看了看身边的女子,笑着说道:“这位,丁烈的女儿。”

    袁彬乐了出来,不住的摇头,继续写着塘报。

    而此时的陈懋和于谦,看着面前的交趾的堪舆图,不停的比比划划。

    “黎宜民死了,就是剿匪灭兽、劝百姓下山出林了。”陈懋看着堪舆图上的一片片密林、一座座的山头,只能感慨这黎宜民真的是作孽无数。

    陈懋在福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理地方经验,知道眼下的当务之急,安定民生,首先要清理各地的流匪,杀掉猛兽,要知道此时的交趾全境,即便是在升龙城都能看到鳄鱼龇牙。

    劝百姓下山是个细致活,对于陈懋而言,这不是什么难事。

    总结来说,就是安土牧民。

    于谦犹豫了下说道:“浚国公,陛下让浚国公留在交趾,实在是无奈之举,当年若是英国公留在交趾,也没有这么多事儿了。”

    云南有黔国公府,所以无论麓川如何反复,云南都是大明疆域。

    把浚国公府留在交趾,是陛下对安南长治久安的思量。

    这对浚国公府不太公平,交趾交趾,人的脚指头的地方,自然没有大明顺天府和南衙富硕,在这边就是为大明戍边。

    要知道大明讲武堂的勋军们,若是想领兵,第一年考不过就要戍开平卫,再考不过就是戍交趾三卫。

    这等同于流放之说。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陈懋笑着说道:“戍边也挺好的,交趾得天独厚,大抵是三个浙江了,人丁也和浙江大抵相同,不算贫瘠之地。”

    交趾一年三熟,的确是称得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也算是地广人稀,三倍浙江的面积,人数和浙江大抵相同,不是贫瘠之地,休养生息,发展几年,交趾不会太差。

    于谦的手在堪舆图上划了一下说道:“攘外必先安内,交趾十五府内部安定之后,要向西扩,一举解决麓川反复之事。”

    想要大明的西南方向安定,必然要郡县安南,这是稳定的一切基石,而后由云贵南下,由交趾西进,方才有彻底安定麓川的可能。

    麓川安稳,则云贵川黔的生苗就不会被人挑唆生事了。

    大明郡县安南的目的,也有平定麓川反复、云贵川黔生苗民变的意图,打下安南,是大明开疆拓土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陈懋看着漫山遍野的山林无奈的说道:“这些树木就是他们最好的伪装啊,想进入麓南,难啊。”

    于谦摸出一本题本,颇为郑重的说道:“此事不难,麓南,老挝、缅甸、暹罗、真腊等地,盛产柚木,而柚木是造船最好的木料,眼下大明需求极多,只需要大肆采买柚木,他们自己会把树木全部伐光,麓南便没有密林作为依仗了。”

    这都是郡县安南之前,都已经有了粗略的计划,也是大明政治胜利、经济胜利、文化胜利的一部分。

    “他们以密林遮蔽,怎么肯自毁长城?这不是让他们自己杀自己吗?”陈懋看完了题本,眉头紧皱的问道。

    这些麓川小国宣慰司们,不就是仗着密林密布,大明军行军不便,才敢生事吗?

    我杀了我自己,在逻辑上,的确是个悖论,可似乎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麓川有麓北的孟养宣慰司、麓川平缅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而麓南有缅甸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老挝宣慰司,这是大明在麓川的八个宣慰司。

    这八个宣慰司从洪武年间就开始反反复复,左右横跳,大明横强,则低眉顺眼的祈求大明的庇佑,大明稍弱则侵略如火,袭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边镇。

    老挝宣慰司再往南就是暹罗、真腊、占城。

    暹罗、真腊、占城、安南都有杀掉大明使者、抢劫大明商货的例子在。

    八个宣慰司、四个藩属朝贡国,距离大明这么近,为何还敢这么嚣张?

    一来在大明强盛的时候,他们就会趴在地上摇尾乞怜,他们狷嚣多数都在大明势弱之时。而大明朝中也有风力【修文德以来之,何劳勤兵于远】的幻想,以及大明的主要军事矛盾集中在北方等原因,大明也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

    二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密林优势,这些热带雨林,动辄千年古树遮天蔽日,道路不通行军困难,瘴气密布遍地蚊虫、天时地利人和等天然因素,大明征伐困难。

    可以说,八个宣慰司、四个藩属国,敢如此反复横跳,是仗着密林遮蔽,这是他们最大的保护伞。

    于谦面色古怪的说道:“浚国公平日忙于军务,可能有所不知,眼下大明所用的所有柚木接来自麓北,孟养、麓川、木邦以及缅甸地区。”

    “而且输送量极大,麓北及缅甸出现了大片荒芜之地,逾百万亩退林为田,密林已经不在,若是大明继续这么造船下去,整个麓川皆是良田也未尝没有可能。”

    我杀死我自己,这件事不是于谦对未来的推断,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大明产业的变化,正在对麓川造成一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片自古沉寂的地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明蓬勃发展的造船业,对优质木材的需求量极大,质地稍微松软的榉木等树木,也能造船,也就是勉强可用罢了。

    有柚木当然要用柚木。

    为了满足大明产业需求,麓川的密林正在缓慢而坚定的消失。

    而大明正在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陈懋这才恍然,笑着说道:“原来如此。”

    于谦在堪舆图上点了点红河流域说道:“在清理了匪患之后,应当组织民夫疏浚交趾水路,云南等地的铜料、桐油、三七等物,由红河而下,从水路运抵大明市舶司,更为便捷,木料自水路,节省成本。”

    “顺化市舶司以及岘港的筹建,也要尽快。”

    顺化府位于交趾十五府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占城和广南国了。

    占城国王被俘虏,会被改为三府,而广南国也会被改为广南府,这些都需要理清楚交趾事后,再行图谋。

    占城和阮氏的广南国,就是一栋破房子,那也要踹一脚才能塌,大军不到对方是不可能的投降的。

    于谦并没有【修文德以来之,何劳勤兵于远】的幻想,若是真的修文德就可以开疆拓土,那此时宝座上还是稽戾王。

    这都是交趾发展规划上的事儿,陈懋和于谦都清楚,此时提起,只是强调,在交趾完成政治、经济、文化胜利之后,仍然要王化麓川,永绝后患。

    陈懋愣愣的看着堪舆图,欲言又止,颇为无奈的说道:“我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只能希望我大明励精图治,后辈图强。”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陈懋现在已经骑不了马了,他入城的时候骑的是牛,虽然还能撑几年,但是王化麓川的盛况,陈懋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陈懋尤其反感这二十四年的兴文]武,搞得大明军乌烟瘴气。

    军队是最僵化的地方,因为军令如山倒,军队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有那么多的想法,兵法说要因时而动,要是那么容易就好了。

    二十四年的兴文]武,让大明军这个最僵化的地方,从上到下溃烂,陈懋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陛下已经登基十多年,这十年来,大明的军事实力在快速的恢复着,可惜,陈懋看不到大明军重新惶惶如日的那一天了。

    陈懋守交趾,便是再无回大明的那一天了,他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最后他只留下一句励精图治,后辈图强,不要破坏陛下的一片苦心经营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