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六百七十三章 亡国之君的亡国三策
每年两期,在正月和五月,按照自愿原则,低息借给农民,帮助农民度过黄青不接的同时,朝廷获得利钱。
但是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意外。
两期借贷,年息共计二分(20%),但是地方执行的时候,变成了每期息二分,也就是两期借贷十石,本息十四石。
如此昂贵的利息,百姓们自然不想借贷,这比驴打滚还要多一分利。
百姓不借?不借不行,你甭管是什么条件,都要一体借贷,全都要借!不借就派人去家里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手段尽出,就是要强按牛喝水,就是要让你借钱买…
这自愿原则,也变成了被自愿。
这一套倍之的组合拳打下去,大宋几乎人人负债,而且利息高达四分,时间稍长就达到了六分!
百姓们还不上钱怎么办?
造反。
两宋的民变,自从青苗法之后,从一年一次,陡升为了一年十次,走投无路的百姓,只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向乡绅借粮求生了。
民变沸腾,两宋平叛,也只能以诏安为主。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自然是因为宋神宗一命呜呼,导致了人亡政息,但即便是宋神宗能多挺十年,这青苗法也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朱祁钰对王安石变法倒是有些研究,无论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最后都变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沉重枷锁。
百姓苦不堪言。
他将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和于谦说了一遍。
“陛下所知,亦臣所知,臣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于谦听完了陛下的话,想了很久,才十分郑重的说道。
陛下站在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不带一丝偏见或者认同的论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说的很全面了,没什么必须要补充的内容了。
“所以,朕发现了,大明的官吏们其实不怕新政,相反他们非常期盼着有新政,因为无论什么新政,他们都可以把这些政策,变成发财的法门。”朱祁钰颇为认真的说道:“论生财有道,朕自愧弗如。”
“然也。”于谦再次赞同,并且补了一句:“陛下圣明。”
“哪里圣明?”朱祁钰笑了下,不甚在意的说道,他也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在思考着其他的问题。
于谦立刻说道:“《春秋繁露》曰: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晋文公九年十二月晋文公薨,公子欢即位,晋文公下葬的时候,棺椁里有声如牛,晋大夫先轸说恐有兵戈之祸,果不其然,次年秦穆公调兵遣将,要攻打晋国。”
“大夫先轸再谏,趁秦军立足未稳,翻山越岭兵将疲乏,进攻秦军,晋襄公公子欢应允,果不其然,晋军在崤山中途拦截秦军,秦军大败。”
“秦军连一匹马一辆车,也没有返回到秦国,原因在于秦穆公操之过急了。”
“陛下躬节俭,不受献;永思至德,不私己利;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
“有仁智通明之德,故曰:圣明。”
于谦说完便喝了口茶,一脸坦然自若,他知道自己说的是实话,问心无愧。
朱祁钰愣愣的看着于谦,而后嗤笑了下,并没当回事,于谦是正经的文进士,一张嘴上下一碰,就是引经据典,变着花样的、不带重样的夸。
于谦看着陛下的模样,就知道陛下没往心里去。
他的确是文进士,但是和陛下奏对,他从来都不是张口就来,这些话他也是观陛下所行,总结而来。
陛下当政,看似搞了很多的新政,其实大多数都是直接隶属于朝廷或者干脆对皇帝直接负责的新政,讲武堂、钱法、利柄、官厂等等,其实都是直接隶属于朝廷甚至是皇帝。
譬如:贵州的六枝厂,直接划了一片归工部、兵部管理。
陛下不给地方官员倍之的机会。
陛下唯一推而广之的就是考成法,还激起了南衙僭朝的造反。
反腐抓贪贯穿始终,四川戥头案、陕西冒赈案、山西盐引案、山东孔府案、南衙畸零女户案等等,以及最近发生的南衙科场舞弊案等。
这些大案,遍布大江南北,每一案都是震动朝野的大案要案,几乎把整个大明的官吏大换血了一次。
陛下这都是在整顿吏治,也是在遴选刚正有力贤臣。
王安石的变法为何失败?太过于操之过急,没有整顿吏治,就开始推行变法,执行过程中,就变了味儿。
陛下在推行新政的时候,总是如此的谨慎小心,一如陛下至今不住皇宫那般慎重。
这就是于谦说陛下圣明的原因,他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奈何陛下一个字都没放在心上。
无碍,于谦已经整理成册,都送到了京中胡濙手中
,胡濙是太子少师,教育皇子,尤其是教育太子朱见澄的时候,绝对用得上。
但是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意外。
两期借贷,年息共计二分(20%),但是地方执行的时候,变成了每期息二分,也就是两期借贷十石,本息十四石。
如此昂贵的利息,百姓们自然不想借贷,这比驴打滚还要多一分利。
百姓不借?不借不行,你甭管是什么条件,都要一体借贷,全都要借!不借就派人去家里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手段尽出,就是要强按牛喝水,就是要让你借钱买…
这自愿原则,也变成了被自愿。
这一套倍之的组合拳打下去,大宋几乎人人负债,而且利息高达四分,时间稍长就达到了六分!
百姓们还不上钱怎么办?
造反。
两宋的民变,自从青苗法之后,从一年一次,陡升为了一年十次,走投无路的百姓,只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向乡绅借粮求生了。
民变沸腾,两宋平叛,也只能以诏安为主。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自然是因为宋神宗一命呜呼,导致了人亡政息,但即便是宋神宗能多挺十年,这青苗法也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朱祁钰对王安石变法倒是有些研究,无论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最后都变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沉重枷锁。
百姓苦不堪言。
他将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和于谦说了一遍。
“陛下所知,亦臣所知,臣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于谦听完了陛下的话,想了很久,才十分郑重的说道。
陛下站在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不带一丝偏见或者认同的论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说的很全面了,没什么必须要补充的内容了。
“所以,朕发现了,大明的官吏们其实不怕新政,相反他们非常期盼着有新政,因为无论什么新政,他们都可以把这些政策,变成发财的法门。”朱祁钰颇为认真的说道:“论生财有道,朕自愧弗如。”
“然也。”于谦再次赞同,并且补了一句:“陛下圣明。”
“哪里圣明?”朱祁钰笑了下,不甚在意的说道,他也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在思考着其他的问题。
于谦立刻说道:“《春秋繁露》曰: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晋文公九年十二月晋文公薨,公子欢即位,晋文公下葬的时候,棺椁里有声如牛,晋大夫先轸说恐有兵戈之祸,果不其然,次年秦穆公调兵遣将,要攻打晋国。”
“大夫先轸再谏,趁秦军立足未稳,翻山越岭兵将疲乏,进攻秦军,晋襄公公子欢应允,果不其然,晋军在崤山中途拦截秦军,秦军大败。”
“秦军连一匹马一辆车,也没有返回到秦国,原因在于秦穆公操之过急了。”
“陛下躬节俭,不受献;永思至德,不私己利;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
“有仁智通明之德,故曰:圣明。”
于谦说完便喝了口茶,一脸坦然自若,他知道自己说的是实话,问心无愧。
朱祁钰愣愣的看着于谦,而后嗤笑了下,并没当回事,于谦是正经的文进士,一张嘴上下一碰,就是引经据典,变着花样的、不带重样的夸。
于谦看着陛下的模样,就知道陛下没往心里去。
他的确是文进士,但是和陛下奏对,他从来都不是张口就来,这些话他也是观陛下所行,总结而来。
陛下当政,看似搞了很多的新政,其实大多数都是直接隶属于朝廷或者干脆对皇帝直接负责的新政,讲武堂、钱法、利柄、官厂等等,其实都是直接隶属于朝廷甚至是皇帝。
譬如:贵州的六枝厂,直接划了一片归工部、兵部管理。
陛下不给地方官员倍之的机会。
陛下唯一推而广之的就是考成法,还激起了南衙僭朝的造反。
反腐抓贪贯穿始终,四川戥头案、陕西冒赈案、山西盐引案、山东孔府案、南衙畸零女户案等等,以及最近发生的南衙科场舞弊案等。
这些大案,遍布大江南北,每一案都是震动朝野的大案要案,几乎把整个大明的官吏大换血了一次。
陛下这都是在整顿吏治,也是在遴选刚正有力贤臣。
王安石的变法为何失败?太过于操之过急,没有整顿吏治,就开始推行变法,执行过程中,就变了味儿。
陛下在推行新政的时候,总是如此的谨慎小心,一如陛下至今不住皇宫那般慎重。
这就是于谦说陛下圣明的原因,他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奈何陛下一个字都没放在心上。
无碍,于谦已经整理成册,都送到了京中胡濙手中
,胡濙是太子少师,教育皇子,尤其是教育太子朱见澄的时候,绝对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