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六百五十章 还天下万民一个太平盛世!
胡濙年事已高,朱祁玉也不愿他为了这些事着急上火,便应了胡濙。
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
朱祁玉的随行人员并不是很多,把侍寝兼太医的冉思娘主仆算上,他这次南下,扈从人员不过千人。
而且沿途除徐州外,不入城池,沿途一应巡抚、三司、府州县主、左贰不用接驾。
徐州乃是四战之地,南衙的门户,这里是必然要进城的,而且朱祁玉在这里,还有行宫,依云龙山而改建。
之所以不让地方官员觐见,绝对不是朱祁玉要趁机休假,想要摸鱼,而是沿途接待,靡费消耗极大,这些接待他这个皇帝的花费,最后都要加诸到百姓的头上。
承受代价的,永远是那些最穷的百姓。
朱祁玉打马前行,看着通惠河上,极少的漕船,有些感慨的说道:“于少保,上次朕出朝阳门,还是在景泰三年,御驾亲征,即便是南衙僭朝作乱,但是这通惠河上,百舸争流,无数的纤夫喊着号子,拉着平底漕船,日夜忙碌。”
“朕还记得当日的情景。”
“今日冬序至,咱大明一无战乱,二无天灾,这漕船只有这么二二三三,朕之过也。”
朱祁玉想到了柳七的失业,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柳七,都因为没有生意,不得不卖到了漕船,躲避这凌厉的冬序。
即便是通过海路而不是通过水路的江南米粱,一般也会来到通州集散。
所以这漕船少了,是冬序的原因,并不是时节的缘故。
“这怎么是陛下的过错呢?是臣等未能辅左陛下开创蒸世,乃大明百官之过。”于谦非常确信的给大明冬序定了性,是百官的错。
陛下不会有错,陛下也不能有错。
大明朝臣没应付过这种事,能够借鉴的历史经验也非常的少,群臣们也都非常惶恐,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冬序。
“钱荒引起了恐慌,大明上到势要豪右,下到普通百姓,都是持币观望,现钱为要。”
“这导致了大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通渠堵塞,这百货自然不通,这冬序之凛冽,比朕想的还要严重。”朱祁玉看着通惠河两岸吊着的黑眚,这都快九年了,这吊黑眚的的旗杆,只剩下了旗杆,但是依旧没人拔掉它们。
李宾言所言的冬序,是一种国家状态,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在狭义的经济领域,冬序就是后世的经济危机。
在朱祁玉看来,经济危机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常见想象,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长期存在,这是一种社会活动的必然,并不会因为你的社会制度而改变。
确切的说,在朱祁玉这个皇帝的眼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理想国或者大同世界里,四时之序,就会如同四季一样周而复始,经济危机也不能幸免。
朱祁玉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根本看不到冬序之下大明经济的现状。
一出城就看到了。
其实在安排陛下出行的时候,胡濙曾经和于谦商量过,要不要找一点百姓在通惠河上拉动漕船,制造一种繁荣的假象。
这种装门面的做法,遭到了于谦的反对。
不是于谦不懂如何应付巡查,他在地方干了二十五年,巡抚、巡按御史一波接着一波,于谦知道这是一种迎检的规矩。
于谦主要是怕瞒不住陛下。
陛下又不是稽戾王,能被这种伎俩给骗了?
朱祁玉勒着黑马,看着通惠河,眉头紧锁。
通惠河是大明政治的晴雨表,只要通惠河堵塞,那朝中必有奸佞!
从永乐年间迁都起,就是如此。
比如永乐、宣德初,这条河就不会堵塞,但是到了宣德末年,正统年间,这条河堵的一塌湖涂,黑眚这种妖魔鬼怪都出来吓跑了闸夫。
因为京师人口众多,从通州向京师贩卖粮食是门大生意,只要人主昏聩,朝中山头林立,党争不断,这条河就会堵塞,因为有人要赚这个黑心钱。
现在,这条河,成为了大明经济的晴雨表,通州是大明北地货物集散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从密州市舶司还是从津口来的海货、从运河水路来的陆货,都要在通州集散。
这条河不忙碌,那证明大明的经济出现了问题。
坐在千灯琼华辇上的孙太后,打开了车窗,看着策马前行的庶孽皇帝,对着通惠河和于谦反复沟通着什么,心中升起了许多的怪异感。
如果当初坐上皇位的是郕王,而不是她的亲儿子,大明会不会更好?
这个念头稍起,孙太后就惨澹的笑了笑,合上了车窗,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闭目假寐。
如果当初登基的真的是眼下的陛下,大明也不会更好。
稽戾王初登基的时候,才九岁,主少国疑,张太皇太后还活着,而且是临朝称制。
稽戾王把朕与凡殊,理解成了他是圣天子,不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内廷外廷的共同选择。
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
朱祁玉的随行人员并不是很多,把侍寝兼太医的冉思娘主仆算上,他这次南下,扈从人员不过千人。
而且沿途除徐州外,不入城池,沿途一应巡抚、三司、府州县主、左贰不用接驾。
徐州乃是四战之地,南衙的门户,这里是必然要进城的,而且朱祁玉在这里,还有行宫,依云龙山而改建。
之所以不让地方官员觐见,绝对不是朱祁玉要趁机休假,想要摸鱼,而是沿途接待,靡费消耗极大,这些接待他这个皇帝的花费,最后都要加诸到百姓的头上。
承受代价的,永远是那些最穷的百姓。
朱祁玉打马前行,看着通惠河上,极少的漕船,有些感慨的说道:“于少保,上次朕出朝阳门,还是在景泰三年,御驾亲征,即便是南衙僭朝作乱,但是这通惠河上,百舸争流,无数的纤夫喊着号子,拉着平底漕船,日夜忙碌。”
“朕还记得当日的情景。”
“今日冬序至,咱大明一无战乱,二无天灾,这漕船只有这么二二三三,朕之过也。”
朱祁玉想到了柳七的失业,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柳七,都因为没有生意,不得不卖到了漕船,躲避这凌厉的冬序。
即便是通过海路而不是通过水路的江南米粱,一般也会来到通州集散。
所以这漕船少了,是冬序的原因,并不是时节的缘故。
“这怎么是陛下的过错呢?是臣等未能辅左陛下开创蒸世,乃大明百官之过。”于谦非常确信的给大明冬序定了性,是百官的错。
陛下不会有错,陛下也不能有错。
大明朝臣没应付过这种事,能够借鉴的历史经验也非常的少,群臣们也都非常惶恐,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冬序。
“钱荒引起了恐慌,大明上到势要豪右,下到普通百姓,都是持币观望,现钱为要。”
“这导致了大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通渠堵塞,这百货自然不通,这冬序之凛冽,比朕想的还要严重。”朱祁玉看着通惠河两岸吊着的黑眚,这都快九年了,这吊黑眚的的旗杆,只剩下了旗杆,但是依旧没人拔掉它们。
李宾言所言的冬序,是一种国家状态,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在狭义的经济领域,冬序就是后世的经济危机。
在朱祁玉看来,经济危机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常见想象,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长期存在,这是一种社会活动的必然,并不会因为你的社会制度而改变。
确切的说,在朱祁玉这个皇帝的眼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理想国或者大同世界里,四时之序,就会如同四季一样周而复始,经济危机也不能幸免。
朱祁玉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根本看不到冬序之下大明经济的现状。
一出城就看到了。
其实在安排陛下出行的时候,胡濙曾经和于谦商量过,要不要找一点百姓在通惠河上拉动漕船,制造一种繁荣的假象。
这种装门面的做法,遭到了于谦的反对。
不是于谦不懂如何应付巡查,他在地方干了二十五年,巡抚、巡按御史一波接着一波,于谦知道这是一种迎检的规矩。
于谦主要是怕瞒不住陛下。
陛下又不是稽戾王,能被这种伎俩给骗了?
朱祁玉勒着黑马,看着通惠河,眉头紧锁。
通惠河是大明政治的晴雨表,只要通惠河堵塞,那朝中必有奸佞!
从永乐年间迁都起,就是如此。
比如永乐、宣德初,这条河就不会堵塞,但是到了宣德末年,正统年间,这条河堵的一塌湖涂,黑眚这种妖魔鬼怪都出来吓跑了闸夫。
因为京师人口众多,从通州向京师贩卖粮食是门大生意,只要人主昏聩,朝中山头林立,党争不断,这条河就会堵塞,因为有人要赚这个黑心钱。
现在,这条河,成为了大明经济的晴雨表,通州是大明北地货物集散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从密州市舶司还是从津口来的海货、从运河水路来的陆货,都要在通州集散。
这条河不忙碌,那证明大明的经济出现了问题。
坐在千灯琼华辇上的孙太后,打开了车窗,看着策马前行的庶孽皇帝,对着通惠河和于谦反复沟通着什么,心中升起了许多的怪异感。
如果当初坐上皇位的是郕王,而不是她的亲儿子,大明会不会更好?
这个念头稍起,孙太后就惨澹的笑了笑,合上了车窗,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闭目假寐。
如果当初登基的真的是眼下的陛下,大明也不会更好。
稽戾王初登基的时候,才九岁,主少国疑,张太皇太后还活着,而且是临朝称制。
稽戾王把朕与凡殊,理解成了他是圣天子,不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内廷外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