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胡濙提到了王化鞑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儿,改名换姓。
“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改姓这种事,大唐就做过一次,效果极佳,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还请陛下朱批。”
胡濙常怀恭顺之心,给孛儿只斤氏改姓,那只能陛下来,他要是提前写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议,自然是有所准备,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那不归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
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朱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从来不说废话,说干就干。
“景泰十六姓。”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确切的说,只有发音,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
朱祁钰就知道,后世的日、韩、朝、越等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汉字化,就是将汉字拼音化。
这种简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重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姓名进行区分,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韩国人在致力于恢复汉学教育,因为表音文字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当然韩国人把汉学读作韩学,把汉字说成韩字,是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不要脸。
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小事,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三五代之后,那冗长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
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
“说到哪儿了,我们继续。”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兴安,继续讨论。
关于鞑靼王化的议论还在进行,一直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朱祁钰才停下了关于鞑靼王化的讨论。
朱祁钰看着厚重的备忘录说道:“让脱脱不花那个大儿子脱古入京来,日后事涉鞑靼之事,也给脱古一份,让他上个奏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众多臣子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诸位,今日皇长子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会有一次考校,大家都来听一听。”朱祁钰示意众人平身。
“宣大皇子、稽王觐见。”兴安一甩拂尘高喊了一声。
朱见济和朱见深早就等在了门外,听到了传见,便迈入了聚贤阁内。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朱见济和朱见深俯首行礼问安。
朱祁钰抬了抬手说道:“无须多礼,朕昨日给你们留了课题,近日撒马尔罕分城而治,瓦剌单独一城居住,此举利弊,畅所欲言。”
撒马尔罕来的消息,那自然是王复传来的,在坐的明公,都知道王复的情况。
朱见济拿到密报的时候,已经全然了解,昨日他梳理其中细节的时候,就思考了许久,该站在什么立场去谈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利大于弊。”朱见济颇为笃定的说道。
朱见深则摇头说道:“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对大明而言,利大于弊。”
钱氏昨日安全回到了稽王府,朱见深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知道,钱氏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稽王府的一切,今后都得朱见深来守护。
朱见深不能不读书识字明理辩是非,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价值,才能保住稽王府。
朱见济听闻朱见深说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和他的意见相左,立刻开口说道:“堂兄,就蒙古西征而言,无论是金帐汗国还是伊利汗国,亦或者察哈尔汗国,不同程度发生了突厥化,成吉思汗法典被替代,围城圈地,隔绝分治之法,可以阻止这种突厥化。”
朱见深立刻反问道:“堂弟,突厥化,对瓦剌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入乡随俗,瓦剌毕竟是外来人,若是不肯入乡随俗,孤芳自赏,最终不过是走胡元的老路罢了。”
朱见济嗤笑的说道:“那还叫什么可汗,直接叫苏丹好了,那瓦剌也别叫瓦剌,直接叫突厥人算了,同文同种同法何必区分呢?礼法离乱,天下纷争,百姓苦楚。”
“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改姓这种事,大唐就做过一次,效果极佳,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还请陛下朱批。”
胡濙常怀恭顺之心,给孛儿只斤氏改姓,那只能陛下来,他要是提前写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议,自然是有所准备,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那不归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
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朱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从来不说废话,说干就干。
“景泰十六姓。”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确切的说,只有发音,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
朱祁钰就知道,后世的日、韩、朝、越等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汉字化,就是将汉字拼音化。
这种简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重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姓名进行区分,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韩国人在致力于恢复汉学教育,因为表音文字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当然韩国人把汉学读作韩学,把汉字说成韩字,是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不要脸。
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小事,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三五代之后,那冗长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
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
“说到哪儿了,我们继续。”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兴安,继续讨论。
关于鞑靼王化的议论还在进行,一直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朱祁钰才停下了关于鞑靼王化的讨论。
朱祁钰看着厚重的备忘录说道:“让脱脱不花那个大儿子脱古入京来,日后事涉鞑靼之事,也给脱古一份,让他上个奏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众多臣子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诸位,今日皇长子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会有一次考校,大家都来听一听。”朱祁钰示意众人平身。
“宣大皇子、稽王觐见。”兴安一甩拂尘高喊了一声。
朱见济和朱见深早就等在了门外,听到了传见,便迈入了聚贤阁内。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朱见济和朱见深俯首行礼问安。
朱祁钰抬了抬手说道:“无须多礼,朕昨日给你们留了课题,近日撒马尔罕分城而治,瓦剌单独一城居住,此举利弊,畅所欲言。”
撒马尔罕来的消息,那自然是王复传来的,在坐的明公,都知道王复的情况。
朱见济拿到密报的时候,已经全然了解,昨日他梳理其中细节的时候,就思考了许久,该站在什么立场去谈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利大于弊。”朱见济颇为笃定的说道。
朱见深则摇头说道:“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对大明而言,利大于弊。”
钱氏昨日安全回到了稽王府,朱见深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知道,钱氏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稽王府的一切,今后都得朱见深来守护。
朱见深不能不读书识字明理辩是非,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价值,才能保住稽王府。
朱见济听闻朱见深说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和他的意见相左,立刻开口说道:“堂兄,就蒙古西征而言,无论是金帐汗国还是伊利汗国,亦或者察哈尔汗国,不同程度发生了突厥化,成吉思汗法典被替代,围城圈地,隔绝分治之法,可以阻止这种突厥化。”
朱见深立刻反问道:“堂弟,突厥化,对瓦剌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入乡随俗,瓦剌毕竟是外来人,若是不肯入乡随俗,孤芳自赏,最终不过是走胡元的老路罢了。”
朱见济嗤笑的说道:“那还叫什么可汗,直接叫苏丹好了,那瓦剌也别叫瓦剌,直接叫突厥人算了,同文同种同法何必区分呢?礼法离乱,天下纷争,百姓苦楚。”